成都有为数不少的红酒爱好者,他们经常聚集在一起品红酒。 杨涛摄
葡萄酒真正在成都流行起来不过20年,从开始时,国产长城干白一统天下,到进口葡萄酒慢慢兴盛,再到非“拉菲”不喝,成都市葡萄酒协会秘书长吴忠作为一个葡萄酒进入成都的亲历者,向我们讲述了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20多年前,成都市葡萄酒协会秘书长吴忠还是人民南路一家酒吧的调酒师。而如今,他已修炼成为开瓶高手和葡萄酒行家。他用浸淫葡萄酒行业20多年的经历,向我们讲述了那些与葡萄酒有关的成都故事。
第一阶段:(1990—1998年)
长城干白:葡萄酒曾经的代名词
1990年,一款名叫“长城牌”的干白葡萄酒,开始进入成都市场,被简称为“长城干白”,成都葡萄酒也同时进入一个长达8年的“干白时代”。也许大家马上会问,为什么那时只有干白?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那个时代,国内只能酿造出干白葡萄酒,而国外的葡萄酒对于中国市场,尚在观望之中。所以山中无老虎,“干白”充霸王。
公平讲,“长城干白”在那时还是一款性价比不错的葡萄酒,据说是用河北沙城的龙眼葡萄酿造的。回想起来,它就是一款简单易饮的白葡萄酒,有白葡萄酒特有的酸味,并不涩口,基本符合成都本土消费者的口味。
由于那时,成都人还没有形成在餐厅或家里喝葡萄酒的习惯,“长城”于是首先进入了成都的酒吧。位于人民南路岷山饭店旁,原西南航空公司售票处楼下著名的PUB啤酒馆,就是当年成都人喝“长城干白”的场所之一。
根据吴忠记忆,当年的酒吧中,“长城干白”的销量仅次于啤酒和洋酒,排名第三。一个不到100平方米的酒吧,“长城干白”的销量有时可以高达每天30瓶。那时的酒吧顾客都是净饮干白,所用的葡萄酒杯是国产小葡萄酒杯。当年的PUB啤酒馆,一杯杯“长城干白”就是这样被干掉的。老PUB的客人也许还记得,那时的酒吧墙上有一个消费排行榜,其中“长城干白”的记录是,一晚上喝掉17瓶,而且是一个人,“我见过,个子不高,脸红红的,相当彪悍。”吴忠说。回|忆|故|事调酒师把酒瓶开爆了
当年的PUB调酒师,对于软木塞开瓶器的使用还不太熟练,经常出现把瓶塞开断在瓶口的事故。因此当客人点到“长城干白”的时候,大家都会紧张。一天,吧台上来了一男一女,因为女的不想喝啤酒,更不想喝烈性洋酒,于是“长城干白”成为了最佳选择。作为新晋调酒师的吴忠,便自告奋勇地接下了开酒的活。记不得当时是出于紧张还是粗心,吴忠把开瓶器斜向钻进了软木塞,几下用力之后,啪的一声,软木塞倒是没有断裂,“长城干白”的瓶口却爆裂开来,“我当场汗如雨下。”吴忠说,幸好客人是一个豪爽之人,笑笑之后,拿过酒瓶,倒进小号葡萄酒杯,就自顾自地和女友喝了起来,“剩下我在旁边恨不得找个地洞。”不过从此以后,吴忠苦练技艺,很快就变成了对付软木塞的高手。
第二阶段:(1998—2003年)
新喝法:红酒加可乐
其实早在“长城干白”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干白加雪碧的喝法,原因有两个,一是大家发现,即使是小号葡萄酒杯,干杯下来也非常容易醉人,所以需要加点东西来稀释一下,二是白葡萄酒还是偏酸,因此需要加点甜味。1998年之后,红酒加可乐或雪碧的潮流突然爆发。
很长一段时间,成都酒吧的吧员们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娴熟地打开几十瓶葡萄酒,以应对酒吧上客的高峰。顾客上门后,酒吧服务员立即左手扎壶,右手葡萄酒,胸前还要抱几听可乐,冲到客人桌前。接下来那个左手葡萄酒,右手可乐的勾兑动作,相信大家都很熟悉。
当时葡萄酒在成都销售很大程度依靠一个“不可告人”的营销手段,它的名字叫“瓶套费”。从当年开始,甚至到现在,成都餐厅的服务员在给客人开启葡萄酒的时候,第一步都会用手完整地拔掉瓶口的封套,然后再打开软木塞。那完整的封套是来干嘛呢?答案是“换钱”。即餐厅或者干脆就是服务员自己,拿着一堆完整的葡萄酒封套,向葡萄酒商兑换现金。开始是一个瓶套5元钱,随着后来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个瓶套可换30元,为了刺激服务员的积极性,酒商干脆腰挎现金,等在餐厅附近,餐厅一下班,立即和服务员“现过现”。回|忆|故|事“红酒加可乐”毁掉一瓶拉菲
成都欧洲房子管理有限公司的吴江西先生,一说起“红酒加可乐”就气不打一处来。
那是2000年的一个夏天,老吴的兄弟从国外回来,相约在一家餐厅相聚。那天吴弟弟带了一瓶当时很少见的“拉菲”。兄弟相见,言谈甚欢,随手把“拉菲”交给了餐厅服务员。眨眼间,老吴从眼睛的余光中,发现了一个扎壶,然后是红罐可乐的身影。老吴立即跳起来,但为时已晚,来自法国的“拉菲”和来自美国的可乐,已经在中国扎壶里融为一体了。事后多年,当老吴和一位来自法国的酿酒师谈及这事,老外酿酒师叹了一口气道:我们花了多年种植葡萄,多年橡木桶陈酿,才做出一瓶优质葡萄酒,可是你们却只用3秒钟就把它还原成最简单的饮料。
第三阶段:(2003-2008年)
进口葡萄酒的复兴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以法国为首的进口葡萄酒开始陆续登陆中国,而最强势的是来自法国波尔多的葡萄酒。同时在那个时期,三家后来对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有着很大影响力的公司也先后成立。
而90年代中后期,成都也早已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进口葡萄酒气息。1998年在棕北小区领事馆路上就出现了一家名为“新地酒屋”的进口葡萄酒专卖店,老板是来自新加坡的酒商。据吴忠考证,此应为成都葡萄酒发展史上第一家进口葡萄酒专卖店。该酒屋面积虽小,但酒品的选择非常专业。该酒屋的酒品中,就有来自法国波尔多Sautern产区著名的贵腐甜白葡萄酒。
无独有偶的是,当年位于玉林体育馆路,1998年新张不久的“半打”啤酒馆,也曾与加拿大葡萄酒商一起,举办过一次加拿大冰酒的小型拍卖会,拍卖会上酒商的几件名贵冰酒很快被拍卖一空,并立即当场喝掉,成都人当时对进口葡萄酒的热情可见一斑。
2003年之后,一些国内重要的进口葡萄酒公司开始陆续进入成都,并逐渐在本土市场推出了一些小有名气的进口葡萄酒品牌。其中有来自ASC的法国葡萄酒品牌“圣皮尔”;来自桃乐丝的意大利品牌“嘉雅”,以及西班牙的“公牛血”红酒;另一款酒瓶上挂有一个白色小天使的桃乐丝半干白葡萄酒,则受到了女性消费者的喜爱。富隆在成都市场推出的法国“小龙船”,则一直是较为畅销的品牌。
2003年之后,随着进口葡萄酒在成都的复兴,专业的进口葡萄酒窖或专卖店开始多了起来。除了早期的富隆酒屋之外,2007年广州骏德在成都航空路上开设的“骏德酒窖”,是当时成都面积最大,品类最为丰富,档次最高的葡萄酒销售场所。回|忆|故|事智利酒商发起“白酒大战”
据吴江西先生回忆,成都第一次举办进口葡萄酒品鉴会,应该是在2003年的夏天,地点是滨江路的银杏川菜馆,主办方是“ASC精品酒业公司”,参加的人员主要来自“银杏”和“欧洲房子”。由于是第一次,两家餐饮企业的工作人员多过邀请的客人。而几年后的2007年夏天,由1919和银杏南亭共同举办的“智利七大酒庄成都品鉴会”,参会人数达到了100人。一位智利酒商用自己的葡萄酒,向在场的中国客人敬酒之后,发出了喝白酒的挑战。于是一瓶四川“剑南春”被摆上了擂台,一位成都建筑商立刻应战,两人在3分钟之内,分别喝下了10杯白酒,均面不改色心不跳。最终,2个小时的酒会,喝掉了100瓶酒,而且当场有一人被抬了出去,因为喝多了。
第四阶段:(2008—2013年)
有钱没钱都喝“拉菲”
2008年之后,进口葡萄酒开始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几乎同时,所有的葡萄酒酒商都发现,中国人似乎对一种法国葡萄酒情有独钟,它就是“拉菲”。为了迎合顾客,成都的餐厅和酒商纷纷开始引进拉菲。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发现拉菲旗下大约有40款以上的产品。而且按吴忠的说法,这40款产品中,其实只有大拉菲和小拉菲才是100%血统纯正的拉菲,即拉菲庄园酒,而其他只能被称作非纯正血统的拉菲产品,绝大部分来自于拉菲集团在法国以及世界各地所收购或合作的酒庄。
由于这40款“拉菲”产品,除了五支箭LOGO外,酒标不一样,名称也不一样。那么应该如何向客人告知,它们就是“拉菲”呢?由于所有年份的大拉菲价格动不动就过万,所以花钱消费大拉菲,终究还是一件让钱包心疼抓狂的事。为了在请客时既有面子,又有“里子”,价格在千元左右的拉菲庄园二号产品“小拉菲”成了主力军,这里的潜台词是“反正我请的也是拉菲”。
1988年,拉菲收购了一家约有300年历史,名叫“巴斯克”的智利酒庄,进入中国市场初期,以“巴斯克”或是“华诗歌”酒庄品牌的名义进行销售,但在成都被以“智利小拉菲”的名义出售。
1998年,拉菲与阿根廷著名的卡氏葡萄酒家族,联手在阿根廷生产了“凯洛”酒庄酒,进入中国市场时,以“凯洛”和“安第斯”品牌进行销售,但在成都被以“阿根廷小拉菲”的名义出售。
一个拉菲家族的成员与南非著名的罗伯特葡萄酒家族合作,生产出一款南非葡萄酒,然后在成都直接以“南非小拉菲”的名义进行销售,它甚至连那五支箭都没有。
虽然拉菲在这五年一枝独秀,成为最知名的品牌。但其实这五年,成都进口葡萄酒已开始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世界葡萄酒历史中如拉菲般的特色好酒,其实是随手拈来,与拉菲共同构成波尔多5大酒庄的“拉图”、“玛高”、“木桐”、“奥比昂”,1855年以来的各大列级酒庄,号称波尔多无冕之王的“柏翠”,顶级贵腐葡萄酒之王的“滴金酒庄”,引发摄政王和法皇情妇之争的“罗曼尼康帝”,罗纳河谷的“教皇新堡”,充满薰衣草浪漫气质的普罗旺斯粉红酒,阿尔萨斯的雷司令,意大利酒王西施佳雅,西班牙酒王贝加西西里亚,智利酒王“红魔鬼”和“伊拉苏“,美国酒王“作品一号”,澳洲酒王“奔富”和“翰思科”,加拿大和德国的冰酒,葡萄牙的绿葡萄酒,新西兰的长相思等等,数不胜数。回|忆|故|事老总下令恶补拉菲文化
这是一个发生在吴忠身边的“拉菲”故事。2008年初的一天,一位成都房地产公司的办公室主任,找到吴忠想买一件拉菲。报价之后,客户很爽快地付了钱。但随即提出了一个奇特的附加条件,要上一堂“拉菲”课。吴忠虽然很是惊讶,但立即毫不犹豫地当起了老师。办公室主任也是一个认真之人,马上掏出了笔记本,记了起来。大约40分钟的授课,从拉菲庄园的历史开始,再讲到罗斯柴尔德家族,以及大拉菲和小拉菲的区别。这事虽然稍有点奇怪,但也算正常,因此吴忠过了几天,也就忘了这茬。
突然某一天,他接到办公室主任的电话,对那天的授课表示非常感谢。吴忠忍不住询问原因,才大致明白。原来对方公司老总,当日要宴请一重要客人,这重要客人不喝白酒,就爱红酒,而且略通红酒文化,并言必称拉菲。于是老总给主任下了一个命令,宴请之前,恶补葡萄酒文化和拉菲故事。当天宴会之上,关于红酒和拉菲的话题,就由主任来应对,绝对不许应答错误,更不得冷场。
不用多说,办公室主任的来电,说明那天宴会的效果不错。最后吴忠得出了一个有意思的结论,对于中国人来讲,拉菲其实就相当于葡萄酒中的茅台或五粮液,不仅有品牌,还有文化以及故事,酒桌上如果有它,很有面子。吴忠认为,这个结论实际上已找到了拉菲在中国受到欢迎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