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州有个古镇——它不张扬,但处处透着掩饰不住的贵气;它不出名,可走近后却发现,它的内涵已超过许多已出名的古镇。它位于成都——崇州——都江堰的旅游通道上,人们去街子、文锦江、鸡冠山、九龙沟……旅游点,一般匆匆而去,很少走进它,它就是在清代就有“小成都”之称的元通古镇。这是个离成都市区很近的古镇。
清末民初,元通号称“小成都”。湖广、江西等省的商人也到此经商并建造会馆,精明的元通人在江边筑起了场镇。从元通镇粮站的一道大门进去,爬上一栋6层楼楼顶,从楼顶可以看到,大片青瓦屋顶,沿着文井江鳞次栉比,临河而居,中间一条街道穿行其中,好一派江南水乡的味道。
古镇看点
“元通古镇三绝”发现之旅
一绝:庭院深深三进大院的黄氏故居,麒麟街上的黄家大院。这是一个1000多平方米的三进大院落,是元通镇大地主黄光辉的住宅;二绝:老街老桥清嘉庆年的永利桥;三绝:三江汇流上演"清明上河图" 。崇州属岷江流域,大小支流纵横交错,据方志载,历史上通航仅两段,元通即其一。元通依水而筑,场镇就在汇江边,因文井江、味江和泊河江在这里交汇而得名。昔日,因蜀中交通不便,作为川西动脉的汇江便成就了元通一段水陆码头的历史。
历史沿革
按历史查考,“晋原郡”为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改“汉原郡”为“晋原郡”。当时的元通叫“水渠乡”。按《崇庆州志》载,晋原郡为南北朝肖道成建立齐后(公元497年),改“晋原郡”为“晋康郡”。元通此时由“水渠乡”而更名为“永渠乡”。皇宋庆元四年(1198年),元通为“晋原郡兴渠乡北里林”,由此推之,元通原称也两易其名。“皇宋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又名“永康郡青城县集贤乡”。按“端平”乃南宋理宗国号,元通当时又称“集贤乡”或为“三宝村”北面一部分属于集贤乡。又据史料查考,“明属涌泉、济兴乡”。
《崇庆州志寺庙》记载:”长寿寺有明正统(英宗)年间铸钟一口,上有“济兴乡”字样。涌泉、济兴之说,恰如口碑所说:元通未建场时有景德、大罗两个场。以此推断,景德即济兴乡,而大罗场则是涌泉乡了。大罗场今在石梯村,景德场在今景德村,两场均有遗迹可稽。明朝后期,景德、大罗两场的废毁,始合二场新建圆通场,即今元通古场。宣统二年(1910年),崇庆县划为两镇六乡,元通乡和公议乡全部,观胜乡与锦江乡一部合称“通议乡”(元通今五六村属怀远镇辖北五区),领大甲区有:北中二区,北下二甲,西六甲。由此逐渐演变,到了一九三八年人们为书写方便改“圆通”为“元通”。国民党时期元通以黄氏家族为代表的地主、恶霸横行一时,建立了当时所谓的“元通国”,现今元通境内的 ;大多古迹均为黄氏家族搜刮民脂民膏的积累。解放后,元通人民当家作主,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元通人民为元通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旅游景点
元通是有名的古镇,镇内现存古迹、古景八处:永利桥、罗氏公馆(现供销社)、黄氏公馆(现镇政府)、黄氏祠堂(现国税所)、元通天主堂、王国英故居、铁杆桥、工农兵大桥。
永利桥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民国二十七年山洪爆发时冲毁。桥体为砖石结构,北接元通镇新街,南接长寿街面,全长五六十米,两墩三孔,弧圆高卷,远观如彩虹高悬,透着贵、古之气。两墩上雕刻精美石龙镇守,桥墩坡中平铺石板作车行道,两旁则是梯步石级供行人上下。使元通人庆幸的是:若干珍贵的古迹被毁,唯永利大桥完整的保留下来。
铁杆桥系铁木结构桥,解放前是过往文锦江的唯一桥,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重建,改铁木为铁索桥体和水泥桥板和桥墩。安全,便捷。
罗氏公馆、黄氏公馆、黄氏祠堂、王国英故居均始建于上个世纪初,这些房子基本上都是木结构,暗红的柱子、门板,带有清末民初的特色、酷似猫的拱背的风墙特别显眼,气派精致。精细的地方可以用“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来形容。
元通古镇境内现存古楠木、皂桷、柏树、银杏共80余棵,其中有一棵最大的皂桷树,枝繁叶茂,覆盖面积达40余平方米,树高30米,栽于民国初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楠木树50株,平均直径0。8米,高8米,覆盖面积平均13平方米,种于国民党初期。
据说,古蜀州的八景的西江晚度、小桥流水、飞鸟走兽、苍山青松全部分布于这些古景中。
古镇街景
落日斜阳
灯火阑珊
生活百态
古镇风景
【责任编辑:召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