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成都植物园前身是成都市林场,成都植物园位于北郊天回镇,距城区10公里,占地774亩,绿地率94%。前身系成都市林场。园内绿树成荫,花繁叶茂,环境幽雅,景色怡人,是四川省第一所人工植物园,第一座综合性园林。
规模
该园共设8个专类植物区和10多个植物专类园,荟萃全省主要科属植物和中外珍稀树种200余种。包括6种一级保护植物:桫椤、珙桐、水杉、银杉、秃杉、金花茶。园内树木繁茂,环境幽雅,建有梅花、樱花、木兰、海棠、桂花、茶花、柏类、桃花、梨园、竹园、藤本园等11个专类园。另有香樟林、千丈林和松林。园内草木繁茂,植物种类众多。现有木本栽培植物1000余种,园艺栽培品种800多个,其中银杉等国家一、二、三级保护植物67种。 1987年成都市植物园与成都市园林科研所合署办公,使成都植物园成为一座具有风景园林外貌,融科研、科普、旅游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植物园。1990年被市政府评为蓉城新八景之一,命名为“绿海藏珍”。
以研究植物资源为对象,融科研、科普、旅游服务于一体的成都植物园位于成都市北郊天回镇,是目前四川省规模最大、种类最多、功能齐全的植物园。1999年,被四川省委宣传部、省科委、省科协评为首批省级科普教育基地,2001年12月又被授予“省级科普教育基地”新铭牌。每年仅大、中、小学生来该植物园参观学习的就有上万人,满足了他们渴望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学习植物科学知识的愿望。
特色
成都植物园的风景林区,采用了以川西植被为特色的建设方式,把能反映自然环境特点的优势物种和地带性植被——偏湿性低山常绿阔叶林作为园林风景林的主要类群,如木兰科、槭树科、杜鹃科等。
如今园内的马尾松林、栎树林木高达10余米,林冠郁闭度几乎达100%。风景林区内的香樟、银杏、红豆、喜树、岩桑、野茉莉等人工林已培育20多年,林内层次分明,纵横有序,各具特色,它为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人员从事科研、教学和科普活动提供了理想的园地。
为充分发挥植物园在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植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各项功能,成都植物园一直以植物生态科学理论为基础,指导着该植物园的建设。他们以植物为主体,建立了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使资源得以永续利用。该植物园占地680多亩,1987年市园林科研所与植物园合并以来,按照植物种类组景,已建成了由木兰、梅花、樱花、海棠、梨花、柏木、山茶、桂花、楠竹、藤本、芙蓉、腊梅等12个观赏专类园区,成为国内外传统园林名花及四川地区特色植物的集中展示地。为了强化专类园的景观功能和生态功能的统一,近两年,他们还对专类园区和风景林区进行了全面的地貌改造和植物调整,改造面积达530多亩,新建草坪近50亩,新植乔灌木3万多株。
为更好地对植物进行引种驯化,他们引进了川西地区野生植物资源,并经过逐步降低海拔,以适应本地区气候的驯化,还专题研究了“珍稀濒危植物”、“木兰科五种含笑”、“金佛山植物”等课题。木兰科植物共引进和保存7属48种,其中的15种已开花,多为常绿乔木,花大芳香,观赏价值高,种类居省内之冠。还引种驯化培育成功并在本市推行的有垂枝红千层、佛顶珠月桂、椤木石楠、红枫等观赏植物,可作为城市绿化或园庭布置的优良树种。
科普
多年来,成都植物园根据植物地带性分布规律,把由培育少数造林树种的林业生产改为引进省内外珍稀植物和乡土植物为主的驯化培养,为全市城市园林绿化提供树种资源及苗木。从青城山、峨眉山、黑龙滩、雷波县和重庆市的金佛山、缙云山等地及省外各地引进植物,现已有木本栽培植物1500多种,其中,银杉等国家一、二、三级保护植物67种,主要为杉科、柏科、木兰科、樟科、槭树科等代表种属植物。有以本省植物资源为主的天竺桂、峨眉含笑、杜仲、桢楠等种类。同时,还对200多种常见代表性园林树木挂上标牌,标明其植物种名、拉丁学名、科属、产地分布和形态特征等有关知识,使广大游客了解到这种植物在植物分类系统中的地位,告诉人们它生长的地域和气候环境。参观者在享受自然美的同时还获取了有益的科普知识。
植物园春景
木栈道
科普馆
植物园秋景
喜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