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概述
2009年,成都市将文化创意产业列为全市重点推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布了《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明确了文化创意产业定位和发展目标。为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都市确定利用东郊老工业区中的原成都红光电子管厂旧址,将部分工业特色鲜明的厂区作为工业文明遗址予以保留,并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打造成音乐产业基地。作为成都东区音乐公园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主体,成都传媒集团于2009年底按照“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目标展开园区的规划、设计工作,并确定了“音乐产业”和“音乐消费”双主业互动式发展模式。同年,成都传媒集团与中国移动四川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明确“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入驻,由此确立了成都东区音乐公园以音乐产业为核心发展动力,以数字音乐企业聚集、明星资源聚集与开发、商业服务配套联动、数字音乐内容生产销售和新媒体产业开发,进而持续推动数字音乐发展的循环发展模式。也由此落下了构筑成都工业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全新版图的点晴之笔—“成都音乐公园” 。
成都东区音乐公园位于成都市成华区二环路东二段外侧,由原成都红光电子管厂旧址上改建而成。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始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诞生了中国第一支黑白显像管和第一支投影显像管,曾有“北有首钢、南有红光”的美誉。本世纪初,成都市政府实施开展“东调”战略工程,对成都东郊老工业区内的企业实施搬迁,红光厂作为工业遗址完整保留。
2010年底,改造工程开始施工。为完整保留计划经济时代工业建筑的特色,同时把各种构造复杂的厂房改造为商业用建筑,项目特别聘请了国内知名设计师刘家琨做项目总设计师,并汇集了国内知名建筑师对园区内部分单体建筑进行专项设计。经过近一年的紧张施工,2011年9月29日,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国内首个集生产、体验、消费、结算等音乐全产业链于一体的音乐主题商业园区——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正式开园运营。根据整体规划,“成都东区音乐公园”一期占地约218亩,占原红光电子管厂厂区总面积的65%,利用旧厂房约14.2万平方米。建成后,总建筑面积达18.9万平方米。
成都东区音乐公园的开幕,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交接仪式:从工业文明的代表手中拿过接力棒,进入全球数字信息化时代。工业文明的旧址——红光电子管厂,以另一种形式存在,打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数字信息化生产。于是崭新的“成都东区音乐公园”在“国营红光电子管厂”的旧址上横穿出世。
二、园区定位与业态规划
园区建设之初就确立了“数字音乐产业园”和“音乐互动体验园”的“二园”定位,并聘请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陈少峰教授领衔制定了园区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园区基本的产业逻辑沿两条线展开:一是以中移动无线音乐基地为引擎,集聚其产业链上的内容提供商(CP)和服务提供商(SP),进而形成音乐原创、制作、版权交易和艺人培训、经纪、衍生品开发等全产业链的延伸;二是借助中移动无线音乐基地及其他音乐公司带来的新歌首发、明星见面、宣传营销等资源,园区引入了不同规模和风格的音乐现场演艺、酒吧、咖啡、影院、剧场等体验性业态,以及特色餐饮、酒店、礼品店等配套商业,还植入了“成都艺术超市”等关联艺术业态。在招商实践中,我集团专门成立园区招商评审委员会严格按定位控制业态,对入驻园区的企业和商户严格把关、宁缺毋滥。通过这些措施,确保了园区的“二园”定位和“三全”理念(全景式音乐体验、全品牌联动、全产业链运作)落到实处。
根据“数字音乐产业园区”和“音乐互动体验街区”两大定位,“成都东区音乐公园” 规划了七大业态,分别是商务办公、演艺与展览、音乐培训、音乐主题零售、酒吧娱乐、设计酒店和文化餐饮。
(一)、商务办公
1.中国移动无线数字音乐基地——成都东区产业引擎
中国移动公司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无线通讯运营商,其核心业务板块中的无线音乐平台已在市场上形成垄断性销售渠道,年产值逾200亿元,占据全国无线音乐市场份额的80%以上。该基地的入驻,直接将园区产业定位为“无线数字音乐产业”。
2.数字音乐企业总部基地
依托中移动强大的产业龙头引力,将有200余家的无线音乐内容服务商(CP)和渠道合作商(SP)的总部、区域总部及其数字音乐研发及市场部门汇聚成都东区,使这里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数字音乐企业集聚区,凸显数字音乐产业集群效应。
(二)演艺与展览
1、成都东区演播中心——东区演艺活动制作中心
演播中心的面积为2500平方米, 可容纳1200个座位以上,不设座位可容纳2000观众以上,满足各种中小型音乐演出活动、音乐剧演出及中国移动无线音乐俱乐部会员活动及CP/SP活动举办的频繁使用需要,将成为东区重要的演出、展览发布场所。
2、成都舞台——国内唯一的户外大众音乐展演场地
“成都舞台”是一个大型公益、文化活动场所,可以容纳近万人。通过组织各种公益演出和文化活动,为市民和游客免费提供一个展示自我、抒发情感的群众性舞台,成为“每个成都人的舞台!”,将大大提升成都的城市文化价值。
3、小剧场文化基地——国内小剧场院线的模板式基地
联手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北京大陆飞翔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四川音乐学院、四川省歌舞剧院共同打造的小剧场聚落,频繁引入国际音乐大师,举办、展演各种经典音乐会、音乐剧、小话剧、先锋剧、大师课以及各种音乐交流活动,成为全国小剧场的模板式基地,培养区域戏剧市场,推动戏剧商业化运营。
(三)、音乐培训:星工场多媒体娱乐空间——娱乐、培训、选秀、造星于一体的立体化平台
1.作为成都东区音乐公园的核心项目之一,是园区自主研发的大型多功能娱乐场所,向大众提供音乐艺术培训、KTV欢唱、演艺表演等多形态服务,并作为东区偶像艺人培训的现场实践和展演基地。整合建立专业娱乐培训生产和输出机构,打造一个融娱乐、培训、选秀、造星于一体的强势明星产业链。星工场将成为城市音乐文化体验的标志性场所及偶像艺人生产的核心配套设施。
2.四川音乐学院落户该区域,借助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CHANNEL[V]、中国电影集团等强势资源,充分发掘成都“选秀之城”的潜在能量,整合建立专业娱乐培训生产和输出机构,面向全国甄选、打造偶像艺人,最终形成从艺人培训、包装、到艺人产品渠道合作及艺人产品销售等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模式,打造一条融娱乐、培训、选秀、造星于一体的专业偶像艺人生产线。
(四)、音乐主题零售
1.明星街、音乐大市集——明星衍生品的汇集区,歌迷与艺人的互动空间
成都东区将联手各大音乐公司及知名艺人在园区内建立明星衍生品专卖商店十余家,通过与艺人或经纪公司的授权合作,采用实体店面及网店的方式出售正版授权的明星衍生品。通过集中的明星店街区引发关注,并结合电子商务等模式最终建立起明星衍生品的实体及虚拟结合的卖场第一品牌。
2. “东之音”天籁街——顶级音响媒介体验消费区
各大音乐公司的产品体验馆为首的各类音乐文化衍生体验式消费场馆,全球顶级音响品牌共同打造的高端发烧器材体验式空间,世界发烧音响博物馆以及歌曲衍生品旗舰店为首的各类音乐文化衍生体验式消费场馆。
该区域设置有多个单间投资数百万元的试听室、录音棚及私人影院,并将汇集各种传统音像制品、黑胶唱片、数字音像制品、音乐及音响器材、音乐书籍、明星纪念品或授权专卖品、特色店,成为歌迷、乐迷的专属购物天堂。
(五)、酒吧娱乐
酒吧工厂——成都娱乐新地标
酒吧工厂依托明星磁场效应,将成为本项目极具特色的部分。在工业旧厂房集中区域,引进影院及各式音乐酒吧,酒吧的风格与工业旧建筑的冷峻格调相一致,带给人的是其他地方无法获得的历史感和时尚感。东区酒吧工厂将成为中国音乐酒吧文化的最高水准和集中展现。这里有亚洲顶级的电音俱乐部——“熊猫电音”;有全球最大的果粉俱乐部——“好多苹果”
(六)、文化餐饮
文化餐饮——音乐文化在配套商业中的渗透和传播
以音乐为主题,汇集国内知名餐饮企业,为东区量身打造适合不同消费人群的聚会聚餐场所,为园区办公、旅游、演出、商务洽谈等人群提供特色美食。
(七)、设计酒店
设计酒店——为园区的游客、商务办公人群提供的配套服务,是酒店、艺术、音乐的完美集合。
1.汉易酒店
特色:将酒店和艺术馆完美结合,实现了酒店与艺术馆的跨界叠合,开创了将艺术体验注入常态的酒店消费体验的新商业模式。
2.果然24房
特色:由国内著名设计师团队奉献的风格迥异、充满激情和梦幻感的24间主题奢华空间,以及24个房间背后的故事为追求快乐者而生,为追求品质生活者而备,为追寻梦想者提供独有的入住体验。让“黑胶碟”、“工业记忆”、“永远的站”等带我们一起感受视觉、触觉的惊艳,从青春年华到暮然回首,静静感受比家更多的温暖,为成都这座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留下永恒的果然!
按照产业发展和商业消费互动的运营理念,园区在音乐产业的核心动力下,打造集商务、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新形态商业街区,同时还确定了三大重点建设目标。
一是音乐消费商业街区。目前已入驻的企业,业务范围包括现场音乐会、明星签售会、珍藏版黑胶唱片、发烧音乐器材、顶级视听间、明星衍生品售卖,先锋小剧场、音乐酒吧等,可以实现消费者在园区内体验各种流行音乐和音乐衍生品的愿望。
二是数字音乐企业集聚园。依托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的物理平台,成都东区音乐公园将建成为国内最大的数字音乐企业集聚园,形成上下游企业的互动式发展模式。其中,中国无线音乐基地进驻园区将带动上百家数字音乐的CP\SP商(内容服务商\增值服务商)入驻。目前,中国移动核心业务板块中的无线音乐平台已在市场上形成优势销售渠道,年产值逾300亿元,占据全国无线音乐市场份额的80%。
三是音乐人才培养基地。以星工厂培训基地为物理平台,广泛通过选秀活动、互动式KTV周明星选拔、川音训练基地和小型酒吧商演活动,发掘优秀艺人,并通过园区自有演出平台对艺人进行推介,使东区成为以音乐为梦想的年轻人“实现梦想的地方”,为成都的音乐人才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园区建筑特色与创新
(一)工业传统与音乐时尚共融
在建筑风格上,成都东区音乐公园实现工业传统与音乐时尚的共融,不仅能全方位体验音乐的魅力,还能近距离感受城市的变迁。“修旧如旧,旧房新用”是成都东区音乐公园建筑的主要特色,它结合了计划经济时代工业美学与现代商业建筑功能,兼容并蓄了上个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的办公楼、本世纪初的办公楼、多层厂房和工业感十足的烟囱管道,营造了东区兼具怀旧和时尚气息的艺术氛围,通过实用性、体验性改造,使市民可以亲身感受工业建筑的魅力。比如跨度24米,层高16米的大车间,已被改造为影院和剧场;直径达16米的氢气罐,打造为国内一流视听空间;多夹层、多管道的厂房,化身为艺术展示殿堂;烟囱、传送带、锅炉等巨大构筑物围合而成的独特区域,已成为国内最具特色、各种音乐流派云集的音乐酒吧区;老的办公楼则被改造为国内惟一的设计酒店。漫步园区内,工厂特有的高大桉树和梧桐得以保留,利用废旧机床、玻壳半成品、废旧罐体、管道改造成的艺术小品,营造了东区兼具怀旧和时尚气息的艺术氛围。特别是成都东区音乐公园的标志性场地——成都舞台,可同时容纳3000名现场观众,舞台周围的商业配套汇聚了国内外各类现场音乐演出资源。目前,成都舞台已吸引了大量以演出、活动为经营内容的文化公司的目光,未来将切实为成都市民带来高水平的音乐文化体验。此外,成都东区音乐公园增加了大量的地下停车场、广场、公共绿地等公共服务区,增加市民游玩的舒适性。
(二)实现音乐与科技的融合
基地注重高科技平台的开发和构建,把“音乐+科技”融合发展作为重要的经营方向,实现音乐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在全球化数字化的时代,音乐与科技的融合创新,把新颖的视听手段与丰富的视听内容结合起来,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进行视听享受的要求,开发出一个全新的视听消费市场。
依托中移动无线音乐基地等新媒体企业和“音乐云”建设,通过中移动数字音乐版权分账、彩虹世纪音乐频道、KTV音乐版权收费模式的探索,加快音乐创作和发行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型,与通信运营商、网络运营商及硬件制造商进行全方位的合作,拓展以互联网、手机、电视、数据库、电子阅读器、集成电路卡等为载体的多种音乐推广发行形式,大力发展音乐新业态。
(三)搭建西部民族音乐发展的平台
建立西部民族音乐展示交流中心,促进西部民族音乐产品的开发、创作以及关联产业的发展。西部民族音乐展示交流中心要集西部地区音乐制作、媒体传播、艺人培训为一体,聚集国内外知名音乐企业,打造国内专业化音乐产业协作平台,建成中西部最具影响力的交流和推广基地。吸收本地文化元素,注重在内容制作、体验方式和建筑设计中体现西部少数民族特色。注重原创音乐的扶持和保护,注重民族音乐的发掘与弘扬,注重本地音乐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塑造本地音乐体验品牌等。
(四)凸显全景式体验
基地将经营理念确定为全景式体验、全品牌联动、全产业链经营。由此,基地致力于体现全景音乐体验主题公园的唯一性,以及音乐主题公园和音乐产业集聚园两者一体化的唯一性;同时,打造系列自有品牌并引进系列品牌,形成围绕音乐产业链的全品牌联动以及在细分产业链领域具有专业化能力的商业收入规模的可持续扩大化。
从音乐产业来说,基地需要进一步凸显全景式体验,实现音乐内容及产业的丰富性、体验性、品牌化、规模化。全产业链经营,以“在场”的活动或演出为内容,以广、电、报、网的媒体平台为“在线”的传播渠道,以实体音像产品、网络音视频、明星衍生商品、周边商业服务配套企业的强大消费能力为“在衍”的副产品,形成音乐产品消费、音乐产业聚集发展的良性发展模式。
(五)实现物理平台与虚拟平台合一
基地是音乐主题公园的物理平台和音乐内容提供、偶像型艺人经纪和媒体平台打造的虚拟平台的合一。通过打造物理平台和虚拟平台,形成平台的联动和资源整合。以基地物理平台为基础,通过挖掘资源、合作和创新,形成以互联网为载体的虚拟平台运营通道。物理平台和虚拟平台相互支撑、联动发展,形成产业滚动提升的态势。
物理平台即为基地物理实体,其不仅承载入园企业办公,演艺活动举办,更对入园企业各种类型的音乐创作生产、研发提供实体支撑和商业配套,营造365天“天天有活动”的火热氛围。虚拟平台主要依托东区源源而生的音乐文化内容产品与服务,构建融合互联网和手机的新媒体复合平台,搭建演艺活动的展演、交易、结算平台,延伸音乐产业链价值,反过来为运营公司和入园企业提供更为巨大的发展空间。
四、园区发展规划思路
着眼于把成都东区音乐公园建设成为“国家音乐产业基地”,我集团今后5年园区发展的基本规划思路是:
围绕一个目标——建设国家级、国际化音乐产业高地,使成都成为我国音乐产业的鼎立之都。
坚持二园定位——促进产业园与体验园的融合发展、共生发展,以音乐产业集聚不断丰富音乐互动体验,以音乐产业生态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不断提升音乐产业要素的集聚水平。
实施三大计划——一是音乐原创促进计划:会同省市政府并联合有关方面,共同发起中国原创音乐发展基金,通过评奖和建立推广通路等方式,鼓励和促进音乐原创;二是音乐云计划:利用云计算新技术,组织研发和投资建设数字音乐产品统一编码认证、统一储存管理、统一销售运营的集成系统,为数字音乐产品面向多种终端体系、实现个性化营销服务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三是西部民族音乐扶持计划:通过扶持西部民族音乐原创和搭建展演、交流、交易平台,促进西部民族音乐的振兴和发展,推动西部民族音乐更多地“走出去”。
建设四个平台——一是音乐制作技术服务平台:为入园音乐机构和音乐人提供录音、合成等“拎包入住”技术条件;二是数字音乐交易平台:依托音乐云计划,促进和实现数字音乐产品在家庭数字电视、营业KTV乃至整个互联网(含无线互联网)等网络及终端体系的版权保护和销售,从根本上解决音乐原创动力和整个音乐产业链持久活力的体制保障问题;三是音乐品牌推广传播平台:立足我集团的传媒背景,全面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通路,为园区音乐活动、音乐机构和音乐人提供品牌包装及传播推广的系统化服务;四是音乐人才培养选拔平台:整合四川音乐学院和国内外专业院校及社会培训机构资源,向有音乐天赋及志向的青少年提供对接传媒通路和音乐专业公司的专业化、实践性平台,促进音乐人才高效开发。
打造“一”张名片——通过对园区的持续打造,我们希望成都东区音乐公园能够成为一张: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集“数字音乐产业集聚区”、“全景式音乐体验乐园”、“数字音乐版权交易中心”、“音乐品牌推广传播基地”和“现代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于一体的靓丽名片。
五、各界反响:
成都东区音乐公园开园后迅速成为成都市继宽窄巷子、锦里之后新的城市名片,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好评。截止目前,园区共接待各级领导、国内外文化、媒体、金融界、商界人士各类重大考察208批次,共计4497人次。
10月6日央视新闻频道3次报道成都东区音乐公园,称其是继北京798艺术区、深圳华侨城文化创意园之后的又一新景,并对成都扶持文化创意产业予以肯定。
有“世界创意产业之父”美誉的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到访东区音乐后感叹道:“东区音乐公园是我见过的全世界最好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它是那样地富有生命力,尤其是看到这么多人带着幸福的笑容陶醉其中,真是出乎意料,我感到太激动了。我要向英国,乃至全世界的企业家、音乐家推销东区音乐公园!”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到东区音乐公园实地考察后,他用“震撼和感动”来概括自己的感受。“我的第一个感受是震撼,第二个感觉是感动。效果图上的美好愿景,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变成了实体,能够将音乐、传媒、艺术结合得如此完美,这的确让人吃惊。”
成都东区音乐公园目前已获得“亚洲音乐产业杰出创意奖”、“中国首批重点示范商业(服务)聚集区”、“第三批四川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奖项。
我们相信成都东区音乐公园通过进一步地打造运营,必将成为成都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文化自觉的亮点,成为世界级的音乐产业高地,既是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乐园,同时也是众多音乐人才、音乐产品和产业形成的孵化器,众多创业者实现音乐梦想的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