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 厨房乐趣 图片源自网络
成都平原最早的移民,来自北边的岷江上游以及东边的湖北等地,那时候成都平原还是一片沼泽,所以吃的也不过是果实和鱼类,这种采摘和打猎来的食物,来源并不稳定,所以有了就赶紧吃,别管好还是不好了。
后来水患小了,成都平原的沼泽变成森林,动物慢慢多了起来,牲畜杀掉后,一次也吃不了这么多,怎么办呢?因为古蜀人没有留下文字,所以我们只有看第三方的记述,战国时张仪谏秦惠王伐蜀,当时秦王就随口问问那里人喜欢吃啥,得到的回答是,蜀人“以臭为美”。后有人记录说,“益州人取鹿杀而埋之地中,令臭乃出食之”。哎呀,放着新鲜肉不吃,非要埋臭才吃?其实这是利用发酵来保藏食物的鲜美,今天在成都周边很多民族的猪膘肉制作方式上都能看到当时的影子,像有名的雅江扎坝臭猪肉,还是当地人待客的美食。
闻到臭,吃着香。这背后,有蜀人对生姜和花椒纯熟的使用,“好辛香”这种传统延续至今。
秦灭蜀以后,流入盆地的人口慢慢多了,开始是秦国的百姓、罪犯。后来,秦灭六国,这些地区的王室贵族豪强也被强制移民到蜀地,不同地区的饮食在蜀地交融,“川菜”也从地区性的菜变成全国性的菜,扬雄在《蜀都赋》中将成都饮食文化概括为“调夫五味,甘甜之和”。即使在今天,正宗川味也并不止是麻辣味型,而有甜香、甜鲜、咸甜等多种味型,而这些味型的源头,都与从中原地区迁至巴蜀的移民饮食习俗有关。
自秦末到宋代,除三国时期成都平原人口折减严重,其他时期,封闭的盆地几乎让成都平原成为世外桃源,关中、中原、江南战火纷飞时,成都却是歌舞升平,各地的富豪贵族为逃难都愿意移民到成都,这些高素质人群的流入,让成都美食由此充满贵族气质。不但食材要求新鲜,做法也很复杂,比如绯羊首,就用净白羊头,以红姜煮,然后卷起来压上石头,再倒酒淹过,等酒味入骨再切成纸薄的肉片进食。吃也并非仅仅是吃,而是要游。今天去看成都出土的汉代到宋代的古墓,其中画像砖石不乏宴饮、乐舞百戏的场面,而且墓中还有庖厨俑,看来墓主实在太爱美食了,到另一个世界都念念不忘要带着厨子去。至于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苏东坡这些文人雅士吟诵成都美食的诗词,更是难以计数。这些名流雅士,不但品美食,也亲手做美食,像后蜀皇帝孟昶的贵妃花蕊夫人,既是女诗人,也是美食家,左手诗词、右手美食,牢牢拴住君王的心和胃。
但君王都吃喝享乐,又怎能让兵士提头卖命呢?宋末元初,再次面对敌人时,却出现了另外的情形。四川在战前人口达1290万人,为宋而战斗四川与元一直打了51年,人口打得只剩下80万人,仅仅成都一城城内被屠杀至少140万人,“城中骸骨一百四十万,城外者不计。”包括饮食文化在内的文明被严重摧毁。明末清初,还没恢复元气,四川又遭战乱,纵然清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移民,到1787年,也才857万人。这几百年里,来四川的,基本都是下层百姓,没有金银珠宝,谈不上文化水准,他们的到来改变了川菜的形态,给川菜带来了草根气息,街边小摊式的饮食习惯延续至今,让人提起成都就想起龙抄手、赖汤圆这些平易近人的小吃。更重要的是,新移民的到来,也带来了从美洲新大陆传来的新食材,比如玉米、土豆、番茄、辣椒,这其中,辣椒的出现,把数千年不断变化的川菜推向了高峰。
所以,食物悄悄塑造了成都人的特点,比如成都人的包容,因为任何地方的美食到成都,都不会遭到抵制,这里欢迎任何地方的美食,她不需要独树一帜,而是兼收天下。近代成都著名川菜馆荣乐园的掌门人蓝光鉴曾说:“正宗川味,实际上乃是集南北烹调高手所制的地方名菜,融汇于川味之中,又以四川人最喜嗜之味道出之。”比如“白肉”发源是东北的跳神肉,江浙地区也曾效仿,却效果不好,而成都的椿芽白肉、蒜泥白肉却走出自己一条路来。早年成都复兴街竹林小餐制作蒜泥白肉上最有特色,“那白肉片得来如牛皮灯影那样薄,皮子肥瘦三块相连,透明度高,平整匀称,然后用德阳或中坝口蘑豆油蘸上,和以红油、蒜泥,那真是达到食的艺术最高标准了!”
吃也可以是一种幽默豁达的态度,抗战之时,日机常空袭成都,为了躲避轰炸,每当空袭警报响起,全城百姓都举家往城外跑,市民往外跑,美食也跟着跑,小商贩在躲警报的地方,卖起凉粉锅魁、甜水面、卤鸭、卤鹅、卤排骨、茶叶蛋等。前一刻还是生死之间,忽然看到有美食在前,便觉得生活并没这么不堪。
作为盆地,成都的地理是凹着的,作为精神,成都的特点却是凸起的,这是食物经年累月滋润的结果。别人讲究雕花造型,这里却特讨厌华而不实,不好吃,再好看都枉然;别人讲究某种食材只吃某个部分,成都人想的是不要浪费,什么部位都要拿来做成美食试一试;别人讲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却雄心万丈,让全球人都尝尝一方水土滋养的美食。如果说四川人是天下的盐,那么成都人就是天下人的味!酸﹑甜﹑苦﹑辣﹑咸,盐占其一,而味则兼收天下,调和众生。饮食之道,就是成都人的艺术。
和的精神
和的精神是讲饮食烹饪的性味之和与五味之和,而性味、五味之和的前提是天人之和。四川人对饮食烹饪文化之和的精神把握得相当出色,通过春、夏、秋、冬四时人体对食物的不同需求而成时令之和。历代都有对和的精神的种种表述。普通百姓常说“五味调和百味鲜”,“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则表达了对四川美食的赞美。
变的精神
《周易》讲变。《礼记》:“动则变,变则化。”烹饪的本质,变就是变易,追求变化。四川人深悟饮食烹饪的变化之道,表现出把握饮食烹饪文化的变通精神。
廉的精神
廉的精神是讲究惜物廉俭,体现在爱惜物料,一物多用,综合利用等诸多方面,做到物尽其用。四川人口众多,资源有限,民风质朴,历来以廉俭为美德。因此,四川人的饮食生活在用料上惜物廉俭,物尽其用,寻新求用,并形成了饮食烹饪文化鮮明的四川特色。
通的精神
通的精神讲究广采、博纳、贯通。广采各地烹饪之长,博纳中外饮食之优,兼融会通,为我所用,正是四川烹饪文化融会贯通精神之所在。如烹饪原料不断从外地引进,像辣椒为无穷变化的川味立下了汗马功劳。
(据《成都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