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治思维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护伞”;依法规范农产品生产流程、质量包装、标识使用,从而带动农民增产致富;“村规民约”自治,环境好了,乡村美了……在国家生态县蒲江,紧紧围绕打造“与国际接轨的有机农业基地”,“兴农业、富农民、美农村”,“法治兴农”成为依法治县的重要内容。对广大群众而言,“法治”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切实的好处,丰厚的回报。
创新法治工作模式 带强农业有保障
“绿色蒲江•有机农业”,如何提供法治服务?“围绕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工商资本依法规范进入农业。”蒲江县农林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蒲江县已经编制了《蒲江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蒲江县有机农业发展规划》等规划,推出一揽子有创新性的法治工作模式,确立全县“三业(优质茶叶、柑橘、猕猴桃)并举”。
据介绍,通过深化“法治副村长”工作模式,蒲江县开展有机农业品牌法治保护,打造“蒲江出品”的“金字招牌”。“在总结前期试点工作经验基础上,选派业务素质过硬的法律人担任服务乡镇、村(社区)的‘法治副村长’,为全县农业品牌发展提供强有力法律保障。”据悉,县检察院近一年来,依托“法治副村长”工作模式,开展农产品品牌法律保护、污染治理等方面讲座23场。
同时,采取网络、电视、“乡音”普法车、百姓故事会、法治宣传小分队等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扎实推进“农业法律进企业、进农村”,全县132个村(社区)实现“一村一律师”,395家农业企业(合作社)质量安全责任书和承诺书签订面达100%,涌现出了西来镇两河村、大兴镇炉坪村、中国“蒲江雀舌”生态茶园示范基地等一系列示范点位。
记者在与西来镇两河村村干部交谈中了解到,全村现已构建起了“一核多元、合作共治”的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在合作社中,村上为村民提供必要的法律服务,通过建立涉农法律援助工作站,积极提供涉及农业生产、生态农业保护、有机农业品牌发展等方面的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
此外, 蒲江县还深化行刑衔接机制,建立健全涉农刑事犯罪案件线索发现、跟踪机制,行政机关依法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线索,严厉打击涉农刑事犯罪。去年以来,开展农资市场综合执法检查1000余次,查处违法违规案件22起,为46户村民挽回经济损失128.2万元,先后查处涉农职务犯罪10件11人,有力震慑了涉农犯罪,“法治”为蒲江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撑起了“保护伞”。
创依法提升公用品牌竞争力 带富农民有希望
“要立足激烈的市场竞争,好产品还需要好品牌,”为了打造农产品“名片”,蒲江县依据国家地理保护标志相关法律法规,制定“蒲江雀舌”“蒲江猕猴桃”和“蒲江丑柑”公用品牌管理办法,对生产流程、质量包装、标识使用等进行规范,并先后出台19个地方特色农业标准,促进茶叶、猕猴桃和柑橘标准化生产率达90%以上。全县21家“三品一标”获证主体100%建立了规范化生产档案。
“通过整合市场监管、农林、商务、公检法等行政执法、司法资源和乡镇行政管理力量,建立‘五位一体’的质量安全监管服务体系,我们有效地提升了三大公用品牌影响力。”蒲江县市场监管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全县现已建有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站,6个片区农残快速检测室,132个村(社区) 配备了质量安全监管员156人,实现了三大产业农业投入品监管和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抽检常态化,质量安全监管做到“综合服务到村、巡查监管到社、质量责任到户、培训服务到人、标准生产到田。”“蒲江丑柑”获评中央电视台“2015全国最具魅力农产品”;“蒲江猕猴桃”品牌价值达12.09亿元;“蒲江雀舌”品牌价值达16.54亿元,获评“全国区域公用品牌最具经营力品牌”,首批入驻中国茶业博物馆。
市场竞争中的获胜,为农民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增收。以大兴镇炉坪村为例,2011年的时候,全村人均纯收入仅6280元,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000多元,还戴着“市级贫困村”的帽子。现在,炉坪村引进工商资本,成立股份合作公司,发展数千亩猕猴桃,全村人均纯收入比3年前翻了一番,达到了12860元。“有了法律‘靠山’,我们农民才敢放心流转土地,实现规模经营,才买得起小车,盖得起小楼。村上的猕猴桃味道好,挂在树上就预订完了。”炉坪村村民王先生兴奋地说道。
村规民约自治 带美农村有成效
“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30余个幸福美丽新村点缀在蒲江青山绿水之间。
“在普法的基础上,我们引导村民自己制定村规民约,自己决定村子的整治和改造。全县现已完成自然村落改造984个,5.8万人享受到了新农村建设成果。”蒲江县统筹办相关负责人称,按照"1+23"或"1+21"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配置标准,对农村社区进行配套建设,以“村规民约”的形式确定村民在环境卫生、产业管理等方面的“责任”与“权利”。
在全省唯一由村级自主建设的农民集中居住区西来镇两河村,记者看到小区里铺设了整洁的柏油路,道路两旁绿草如茵,休闲健身器材和文化娱乐设施一应俱全。“现在村里条件好了,我们都是自己管理自己。整个村子都是我的家。”正在凉亭休憩的周女士告诉记者,以前但凡遇到需要村民花钱的地方,总有“扯不完的皮”,现在大家都是坐下来按村民们自己的“约定”商量着办,“这么大的小区都是我们自己商量着建起来的,还有什么事不能自己办好?”
两河村还依托自身生态优美和毗邻西来古镇的优势,开展乡村古镇游、草莓采摘、“橘子红了”、“花果同树”、“果树认领”等旅游活动,俨然成为了乡村休闲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