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打造国际接轨的健康休闲基地,更离不开医疗技术人才的支持。目前,在我县知名的医护人员中,蒲江本地人占比也不少,他们曾经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毅然回乡,利用所学,造福家乡群众。杨德义就是其中一位,从医32年的杨德义,毕业就回到家乡,工作中拒绝了高薪和提职的诱惑,一直坚守着职业操守,换来了群众的信任与口碑。
八十年代本科生学成归来造福群众
1982年,杨德义从重庆医科大学本科毕业。作为全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毕业生,有着本科学历的他,走到哪儿都是“金饽饽”,可以留在大城市工作,但带着对家乡的热爱和为家乡群众看病治病的心愿,他毅然申请分配回到蒲江,在县人民医院做了一名外科医生。
当时,每月几十块的工资,和大城市比差了好几倍,亲人朋友都不理解杨德义,甚至有人说他“读书读迂了”。这些都没让杨德义动摇,他说刚来时有件事让自己印象最深刻:当时县上的医疗水平和大城市差距很大,许多基本手术都做不了。这也更加坚定了他自己留在家乡,利用学到的知识为家乡医疗水平的提升尽一份绵薄力量,这一干就是32年,现快到花甲之年的他已是医院里资历最老的几名员工之一。
细心严谨看病人仁心仁术服务于民
专注普外科30余年的杨德义现已是我县肝胆胰和乳腺学科的带头人,再加上医者仁心的态度,来找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杨德义看病有一个特点,就是慢条斯理,详细问询、认真检查、科学开药,还叮嘱再三,从每个步骤中都能感受到他的细心与严谨。他说:“将心比心,如果我是病人,找的医生草草看下了事,那我始终觉得哪还有毛病,病人信任我,我的责任就该给他们认真仔细地看。”
慕名来找杨主任看病、做手术的不计其数,还有很多和他成为了朋友。一位刘姓病人,因胆管手术找到杨德义,在康复出院后因对医嘱毫不在意,反复手术多次。杨德义找到他从聊生活、兴趣爱好到术后调养,病人从刚开始不耐烦到主动与他攀谈再到现在关系很铁的“哥们”。像这样从病员到朋友的例子还有许多,杨德义用仁心、仁术换来了无数病员的信任和友情,诠释了新形势下医生与患者的最理想关系。
攻坚克难求创新新技术造福于患者
在工作中,杨德义看到,有些病人因为县人民医院当时还不能开展某类特定手术,而疲于奔波在成都和蒲江之间。为解决这个难题,杨德义带领外科团队,攻坚克难研究新技术,成功开展了三级甲等医院才能开展的项目共4个。这些新技术,虽然比常规手术要多做2—3个小时,但却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病痛。因此,他3次获得我县科技进步奖。
如今近60岁的杨德义,依然匆匆的坚守在临床一线,手术台上几乎每天都有他的身影,他的学生陈春芳这样评价他:“无论做了多久的手术,有多么累,我从未听到杨主任抱怨过,他还时常教导我们既然选择在这里做医生,就要为病人解除痛苦。”
还有两年杨德义就要退休了,对于以后,杨德义笑着说:“只要病人还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我还会一直干下去,这就是我最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