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年前的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魏了翁,曾在蒲江创办鹤山书院,后在湖南靖州再办鹤山书院。据宋史记载,当时“湖、湘、江、浙之士,不远千里,负书从学”,影响巨大。我们从今天起开辟“书院讲国学”系列讲座之《话说了翁》专栏。
《话说了翁》掀开蒲江尘封的历史,讲读魏了翁其人其事,讲述他集“理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生态学家”、“教育家”、“水利学家”、“书法家”等八大家为一身的不凡业绩,以及了翁在蒲江及其它地方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以古论今,助推蒲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话说了翁》共分10期,本期推出第一篇《八百年前的生态学家——魏了翁》。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我们蒲江的生态是上天赐予的财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蒲江积蓄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发优势。蒲江的经济发展战略始终与“生态”紧密相关,走一三产互动,走绿色产业的富民之路!作为现在的蒲江人,我们为此自豪,为之奋斗,作为八百年前的蒲江人,魏了翁是否也为此自豪,为之奋斗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让我们跟随着这位八百年前的伟大生态学家的步伐去寻觅他兴修水利、绿化环境、建造城市花园的历史踪迹吧。
魏了翁系唐名相魏征之后裔,魏征第五世孙,魏漠举家迁来蒲江。祖父魏苹、祖母高孺人,生父魏孝俦、生母谯氏。山清水秀、民风淳厚的蒲江森林覆盖率高,山水如画。山川日月的生态精华深深地浸透了魏了翁幼小的心灵。在少年时期,了翁陶醉在“随先生游、虫风而兴日、三商而罢夜,十余年如一日”中。他幼年就能写文采优美的《韩愈论》,有“神童”之称,参加县州省三考连中三探花(第三名),21岁殿试及第夺魁当状元。
为民敢言的唐名相魏征的重民思想及祖母高孺人在饥饿遍野时开仓济贫的孺人壮举,深深地影响了年轻的了翁,再加上他的悟性及勤奋而成就了他重民惠民造福桑梓的伟大人生!
1203年25岁的了翁第一次奉诏入京,1206年8月因父病,离朝补外,奉亲故里于1207年6月返回蒲江。这四年间不仅由长江出川到江浙苏杭又回川,饱览了祖国大好河山,风景如画的苏杭,体验到了江南的生态之美,而且以状
笔者认为,魏了翁完整的“天人合一”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的第一次提出是1211年端午节,他应好友永康郡(今都江堰)郡守虞刚苘之邀,撰写了《永康郡花洲记》。而魏了翁一生,其“生态学家”最突出的实践活动是1213年知眉州任上,完成的蟆颐堰的水利绿化工程。
蟆颐堰因年久失修,1212年白虎江大水差点决口,七万亩农田危在旦夕,了翁于次年到眉州上任后,果断决定新修此危堰,而修堰工程需要解决三个难题:其一、白虎江水如何引流?其二、水利工程耗费巨大,如何筹资?其三、工程巨大非同小可,又无前人经验可借鉴,万一失败则前功尽弃也!故反对者众。
魏了翁经过认真实地考察、分析,提出了既不向东引也不向西引流,而是“筑堤截口”,以防止江水东流为害,又在截口堤坝上修水闸,将白虎江水引入介于东西之间的渠中,就又避免了眉山县城之水患。了翁的方案提出后还有人认为此工程巨大,非同小可,以前的水利专家都没有这样干过,无前车可鉴,万一失败,则水淹农田、县城也!面对这严峻的形势、魏了翁没有动摇、坚持自己的主张,请上司及相关人员前来视察,陈述利害得失,并集资二百七十余万两,解决了第二个“经费巨大”之难题。在作好了财力、人力、物力等各种准备,排除了各种阻力后,新修蟆颐堰的水利绿化工程终于在当年十月开工,于次年三月胜利完工。此举不仅排除了白虎江水患,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益,造福眉山人民,而且使蟆颐山濒水生态绿化工程成为了老百姓生态养生、娱乐、休闲的好去处!
工程完工后,赞誉不断,魏了翁再接再厉,他主管眉州期间,在眉州城内绿化人居环境,修建“城市花园”。在城内新开“环湖”,在湖中修建“百坡亭”(经八百年风雨、历代维修现仍挺立在眉山县三苏祠内)湖中有游艇、小舟还设有西巷、柏巷、起文堂等景区,为城内老百姓及旅客提供了一个绝美的绿色生态休闲养生的娱乐场所。
了翁不愧为伟大的生态学家!即便在他被贬谪居靖州期间,除了大部分精力用于建书院、授徒著书外,仍未忘记在靖州渠河边修竹植木绿化环境、造福百姓。
作者简介:上海交大研究生院导师、享受国务院突出贡献特殊津贴的专家,博学勤奋,著述盛丰,口才超群,对魏了翁和蒲江生态健康文化悉心研究多年。是一位对了翁文化及其健康养生思想有着独到见解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