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大院正院,是一个面积约387平方米的天井。
大院隐藏在丛林中。
全国叫“李家大院”的地方多如牛毛。不过,有别于山西运城万荣县的李家大院、湖南祁阳的李家大院,四川邛崃的李家大院在成都平原很有些说头,它是清代名商李洪楷所建,始建于咸丰年间,历经56年竣工。它是成都周边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清代民居,至今繁衍着李氏族人。
李家大院在哪里?记者驱车从平乐古镇桥头出发,离开下坝场,渐渐拐入一条弯弯曲曲的山道。开得七八分钟,始终不见地图上标注紧挨古镇桥头的“李家大院”,问沿途耕种的农人,他们笑说“还早呢”。又沿深涧在竹海中转过若干山嘴,过一道木桥,好不容易在六株伞状百年楠木的映衬下,看到一座巍然矗立的深宅大院。
1
幽居深山
成都平原最大的清代民居
李家大院距平乐古镇3.5公里,是成都周边保存最完好、建筑面积最大的清代民居,具有典型的川西民居风格。大院坐西向东,依山向谷,为单檐悬山式木结构建筑。
下午3时许,我们走进这座大院看到,院子里,一对中年夫妇正在杀鸡,一只白猫眯着眼睛看热闹。天井里,坐着20多名游客在聊天打牌。该大院占地13000多平方米,共有3院、7天井、149间屋室。主院空间结构为“三进两天井”,对称布局。大天井四角的“转角”室内空间极大,据说是“为后人遮荫”,子孙繁衍多了,便可就地隔出多个房间。再后面是第三进,是佣人居所,猪圈、柴房等。
“我们祖上还是风光过的哦。”一位叫李芳秀的房主指着院子里光绪“皇恩宠锡”、“克绍箕蓑”的匾额说,这里还摆放着不少古农具、古造纸和婚嫁等用具。
李芳秀介绍,每当逢年过节或家族有重大事件时,李家大院的回廊两侧都站着族中长者,天井中遍是密密麻麻的李氏子孙,想象一下,那该是何等的盛大威严。一年一度的李家祭祖活动,体现了浓郁的川西风情。 院内现存清光绪匾额。
2
“草纸大王”
为避满门抄斩逃到四川
相比山西的乔家大院和同时期云南的承恩堂,李家大院未免素朴:没有砖雕,也难寻石雕,那些积年不扫、已残破的门窗雕花线条流畅、造型优美,能隐约看出昔日霸气一方的影子。
我向大院中的几位上了岁数的妇女了解到,李家大院系清代名商李洪楷所建。李洪楷(1823-1911),字琢堂,又名李兰亭,在兄弟三人中排行老二。
《邛崃县志》说,李氏一族原籍浙江武陵。明万历期间,李朝佐及长子李延邦两代为官。因官场争斗,被诬通匪,万历下旨满门抄斩。李家乘夜潜逃入川,其中一子改名后隐居于临邛平落(即平乐),即是李洪楷九世祖。
明末清初,蜀地战祸不断。李氏一族再次从平乐镇远遁入路远竹深的花楸山中,以造纸为业。到清咸丰年间,身为一族之长的李洪楷已成当地首富。都说“成都草纸半平乐”,可李洪楷所产的纸甚至经云南远上,一路卖去了东南亚,李也有“草纸大王”的美誉。
李洪楷还有一手绝活儿,就是种茶。花楸之茶,旧时也称火井茶,清人吴秋农记载:“锅焙茶,产于邛崃火井漕,箬裹囊封,远至西藏,味最甘冽”。由此,李家的银两也源源而来。
凭世世代代的造纸和种茶,李洪楷身后的大家族也开枝散叶,硕果累累。清咸丰末年,李着手修建李家大院,他选址在被青山环抱的深丘之麓,四围青山封锁,宅基坐西朝东,取“紫气东来”之意。李家大院历经56年才完美竣工。
3
恪遵祖训
再“穷”也不能变卖祖产
那天上午,大院四方的屋檐下坐了几位老人,他们有的闲坐聊天,有的在打麻将,看了我们一眼,又安静地各忙各的。
现在我们看到的李家大院的正院,是一个面积387平方米的大天井。大院中多是李氏嫡系的后人,另两个偏院加起来,共26户85口人。进门是堂屋,被隔成了两半,前半截是桌椅板凳电视机,后半截是柜子书桌床。床看着古色古香,我好奇,凑上前看是什么雕花样式。女主人忙说,假的,以前的早烂了,这个是做的。
之后一百余年,李氏后人和中国其他家族一样,经历了中国最动荡不安的百余年,直至今天,尽管大部分人已离开深山,但仍有祭祖仪式维系他们的血脉。
据说,2003年底,成都一家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打算斥巨资开发李家大院,将现居住在几家老院的30多户人家集体搬迁,重新打造“世外桃源”。这一决议遭到李氏后人的反对,理由是,世代居住在此,有祖业,有沿袭下来的家风。他们恪遵族谱训诫:再穷也不能变卖祖产。今天,不远处的平乐古镇早已成为热闹景区,但地处深丘之麓的李家大院始终远离尘嚣,甘守宁静,基本上保留着原生态的样貌。
采访结束已是下午6点过,我走出院门,沿原路返回山脚,回头一望,夕照下的李家大院被影影绰绰裹上一层金色的影线,转过丛丛竹林,那恢弘的李家大院再度倏然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