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成都九思巷3号的冯家大院
冯家大院外墙
院里住户正在晾晒衣服
保存完好的木窗格
成都羊市街社区有一条深深的小巷子,名九思巷。老住户说,百年前,大院里人来人往,上演热闹而寻常的市井故事。冯家大院敌不过风雨岁月的肆虐,幻化成居民眼中破败的“围城”——外面的人好奇打望里面,里面的人梦想搬出来。在成都,冯家大院是最具代表性的居民老建筑之一。
雕栏玉砌已不在 小院有百年历史
成都冬日的阳光,映照着冯家大院洗尽铅华的脸庞,雕栏玉砌已不在,旧墙残垣焕发出几分凄美。
冯家大院隐藏在九思巷一排老屋中,院门朱漆掉落,牌匾模糊老化。从门外看,你想不到里面还别有洞天。推开沉重的木门,视线沿着幽深的门洞延伸,一个古老的四合院惊艳眼帘,这就是冯家大院。
小小院子已有百年历史,青砖灰瓦斑驳陆离,半开半闭的镂空窗花、盘踞在屋檐下的精美石雕,似乎无声宣告着这里曾经的辉煌。
冯家大院如今住着6户人家,大都是比你我更普通的寻常百姓,过着有些贫困却天然恬淡的生活。各家各户紧靠在一起,每扇门都敞开着。儒雅点的,也顶多是挑一块布帘半挡着屋里的隐私。任意揭起一道帘子,户主简朴的日子就毫无遮拦地全部呈现在眼前。
上世纪90年代 是大院“鼎盛时期”
一身灰色棉衣、脚蹬圆口布鞋,48岁的王若愚从布帘后探出身来。
上世纪70年代住进冯家大院,王若愚是院子里现存最老资格的住户之一,由于他的出现,让我们知道了一些从前的事情。“早些年间,冯家大院之漂亮,现在的人想都想不出来。”
“冯家大院建于上世纪初,当时显赫一时的民国时期四川将军田颂尧,修了这座宅子赠与岳母。岳母姓冯,宅子因而得名“冯家大院”。后来房子被换给一个姓吕的夫人。”王若愚回忆,听老一辈说,吕夫人晚年没有儿孙亲人在身边,只有两个丫鬟在照顾她。为了生计,吕夫人把房子租了一部分出去,只留下几间上房自己住。据说吕夫人温柔少言,她病逝后留下的旧宅子全都卖了补缴医药费,只给照顾她后事的丫鬟留下两间上房颐养天年,之后宅子又几易其主,“主人”越来越多,人们在天井的一边新砌了高高的洗衣台,家家户户的女人在这里搓洗衣服。
在王若愚的印象中,上世纪90年代是冯家大院的“鼎盛时期”。当时院子里人满为患,家家户户都住满了人,其中一间正房住着6兄妹和他们的父母,另一间正房里则是来自外地的一家三口。平日里,邻居们总是搬把凳子坐到门前,聊聊家长里短。
东汉冯异将军后人曾在蓉修冯氏宗祠
上世纪90年代初,成都市中心城区一批有价值的老房子被陆续拆除,柿子巷著名骨科专家杜自明的四合院、兴业有民国建筑的四合院、前卫街杨遇春旧宅……这些老屋相继在推土机前倒下。
原本不那么知名的冯家大院幸存下来,显得物以稀为贵,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成都老建筑之一。
王若愚指着冯家大院门口的牌匾告诉我们说:“这个也是大有典故的,只是上面的字多年前被人打掉,现在认不出来了。”
据《寻城记·成都》记载,东汉时期,刘秀的偏将军冯异,精通孙子兵法,多年行军作战中,为建立东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冯异为人谦逊,从来不居功自傲。每逢诸将并坐论功,他常避于大树之下,被誉为“大树将军”。冯氏子孙以冯异有功不自居为荣,几度辗转来到成都,在九思巷修建了冯氏宗祠,宗祠的楹联上写道:“始平世泽,大树家声”,以谦逊作为冯家家训。
王若愚还说,“最近30年,冯家大院不再有新住户进入,老住户也不断减少。主屋的两户人家相继搬出去,院子里年纪最大的赵淑祥老人也搬走了,老故事随之流失。”
今年10月,冯家大院和其他8处老建筑一起,被列入成都市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此次冯家大院也被列入保护名录中,接受维护修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