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寺建筑屋顶上,仙鹤是一定会有的装饰
般若寺内的藏经阁
松柏寨上仅存的古寨门,不时有村民从此经过
般若寺内的工作人员正在对门口的对联重新描金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是唐代诗人贾岛寻隐者不遇之后的感悟,“岁月静好,只叹时光匆匆”是游览完内江东兴区般若寺的感受。
这座被当地人喊做“波尔寺”的古寺,始建于唐朝,被誉为“川中胜景”,因曾珍藏全国仅三部《般若经》之一而得名。而当地人唤其“波尔寺”的原因,或是对般若(bōrě)二字的误读。与般若古寺齐名并共生共存的,则是以七山、七堰、八景闻名的松柏寨。
古寺
始于唐朝隐于翠柏之间
般若寺具体的位置,是在东兴区高桥镇往三溪方向的乡道上,位于莲花山上的松柏寨内。由于地势较高,需得上到山顶,才能看见隐藏在翠柏之中、法相庄严的般若寺。在般若寺山门正前方有一座紫红色石砌照壁,分别写有“佛”、“福”二字。正门中上方有“画仙”晏济元书写的“般若寺”几个大字,两边对联是书法家李果青用隶书书写。
在般若寺的天王殿到大雄宝殿之间,也是般若寺的“小花园”,除了各类花木,还有一尊丈雪祖师的塑像,上书“丈雪遗迹”。据传丈雪禅师号通醉,为清初成都昭觉寺的方丈,是四川内江人。而般若寺始建于唐朝,但其间几经损毁,在清康熙年间,丈雪禅师又再次主持复建了般若寺。
到般若寺的那天,寺庙中的圣德大师刚刚赶集回来不久,正将从市场上购买的菱角菜洗净切开,放在大雄宝殿外晾晒。他说准备晒干后进行腌制,储存到天寒时再吃,年年如此。
圣德大师说,般若寺原有七殿四廊,僧人多达百余人,后因战乱等原因,寺庙损毁严重,但在般若寺附近开凿的摩崖石刻,却意外地保留了下来。“灵芝岩那里岩石凸出,形成了一个天然石棚,‘佛耳岩’62尊造像都是在石壁上面雕的,现在保存得都还比较好,多数成于唐代,也有宋代的。高的有6米多,小的只有几寸。”
虽因战乱多次损毁,但也因为一次次的修葺,般若寺的传承始终未断。1989年东兴区政府决定开放般若寺,该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修复工作。经过数年的复修,般若寺初具规模,1992年1月3日,东兴区政府批准般若寺为正式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寺庙成立了寺庙管理委员会,步入了正常的宗教活动轨道。
老僧
守候古寺 感叹岁月变迁
平日里,做完功课的圣德,喜欢到般若寺周围散步,9年多来,他对般若寺周围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这里是灵芝岩,那边有天池堰。原来说的是‘东门一片松,西门一片柏’,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是长松柏的地方。”
圣德大师已经在般若寺待了9年,90岁的他,是般若寺中最年长的僧人。如今般若寺内的小花园中的花木,大部分都是圣德出资购置。“这边那一排小树,我买的时候还很矮,现在都长高了不少了。那边的观音莲,还有水池里面的金鱼,都是我买的,希望能为大家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这也算是般若寺和这座山的渊源吧,我们有‘一念心清净,莲花处处开’的说法。”圣德大师说,般若寺所在的这座山,从高处俯瞰,像是一朵盛开的莲花,因此又叫莲花山。
在莲花山上,有一口天池堰,传说几百年间,虽只有一眼泉水流出,却从未干涸,即便遭遇50年不遇、百年不遇的大旱,天池堰也始终蓄满着水。“你看这个天池堰,全是一整块一整块的石头,没有泥土,所以蓄水能力强。周边的村民,几百年来都靠天池堰养活。”
据圣德大师介绍,般若寺目前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并不多,大雄宝殿是其中一个,殿内左右两边各高达11米的立柱,就是清朝时期的。如今虽历经百年,仍笔直坚挺,不朽不腐。“现在般若寺的位置,通通往里面移动了的,现在山门的位置是原来的大雄宝殿,现在大雄宝殿的位置是原来的藏经楼,七殿四廊的壮观景象早都不见了。”
论说松柏寨
当地传说:松柏寨原是土匪窝
说到般若寺,就不得不提到山上的松柏寨,虽然现在昔日繁盛的景象已荡然无存,但残存下来的部分建筑和寨门,仍在提醒人们此处曾经的辉煌。而松柏寨在过去到底是怎样的存在,当地人也是说法不一。
因为名字里带着一个“寨”字,自然容易让人联想到土匪的聚集地。多年来,在多数内江人的口口相传中,松柏寨也被认为就是一个土匪窝子。
住在附近的张先生说,松柏寨约修建于清末,从小他就听家里人说了不少关于松柏寨的传说。“我们屋头有个幺祖祖,他小时候到城头去卖鸡蛋,必须从寨门过,土匪就守到那儿的,但是土匪只要钱不要东西,他就出去卖鸡蛋的时候走寨子这边,卖完了有钱了就走另外一条路绕回来。我们幺祖祖算比较聪明的,听说有其他人被抢了还遭遇了害的。”
老僧说法:当地富人为躲避土匪而建
但圣德大师说,松柏寨中虽有“寨”字,但其实是为了躲避土匪而修建,并不是土匪窝子。松柏寨所在地地势险要,不少地方都有怪石突出,易守难攻,在当时守住了多次土匪的攻击。“都是有钱人修来躲土匪的。以前山上也有居民,但他们都是零散地居住,清朝那几个有钱人来躲土匪,就出钱修了这个寨子。”
据传,松柏寨原本有四道寨门,如今残存下来的只有一道,历经风雨剥蚀,半圆形寨门门洞左右两边石刻的对联已经显得有些残破。除了外来的游客热衷到寨门拍照外,更多的时候,它只是附近村民上下山的必经之路,没有人会多看它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