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酱油
「鸿盛和」的白酱油,是清朝末年,寿安「鸣盛和」号技工王大师(大芳),王二师(大银)弟兄改变香料配方,采用「伏晒秋油」的方法生产出的滴窝油,上升白,中升白(即熬白)三个品种的总称。其中以滴窝油为最佳。特点是:状如胶汁,牵丝透明,喷香扑鼻,放在碟内,用柔片或豆腐片去蘸,即见窝油自动徐徐上浸,食之甜润香郁。上升白:色泽淡红,香气四溢,下锅不熬臭,用作炒菜调料虽比滴窝油逊色,亦不减其特色。中升白(即熬白),色泽淡红,味香可口,下锅不熬臭。供一般家庭调料之用。
「鸿盛和」白酱油的酿造方法和制作过程,大体分豆母发酵,分缸晒露,配料取油三个阶段。每年春末下料,伏天晒露,秋季取油。
白油豆腐
白油豆腐是寿安厨师郭绍云民国三十二年(1943)制作,以香、甜、鲜、嫩、肉口的特点而驰名的名菜。广为群众品尝,因而远近闻名享誉至今。白油豆腐有甜味,咸味两种,过去品尝以咸味为主,解放后又以品尝甜味为盛。
烹调过程:用石糕点的鲜豆腐一斤,截成二公分方块或条方形,用清水煮沸后,下草碱水搅拌均匀即捞起,再用沸水透两遍,去其豆腐的石糕碱味,使豆腐番嫩可口,然后先将化油煮沸,即下豆腐,再下白糖(或盐水),用包火煮沸,再将味精,碗豆粉和少量清水溶解下锅,快速操作,待豆腐扯团起锅即成。
「伏波牌」酥糖
「伏波牌」酥糖是寿安镇京果业「吉祥斋」的马敬三与技师攻匣子始创于民国七年(1918年)的精品,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马敬斋把酥糖运往成都参加「四川劝业会」进行展览时,受到参会者的赞扬,荣获「酥糖创始第一家」的称号和奖励。「伏波牌」酥糖的名声誉满省内外。继后,「魁盛和号」的李世琪反复钻研,不断实验,制出达到「伏波牌」质量的「老君牌」酥糖,曾于「四川省第二十三次劝业会」上赢得金质奖章和奖状。因而吴家场的酥糖享誉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