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12390平方公里面积内,有4579个行政村,其中不少乡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等原因,外界影响力、知晓度低。但作为全域成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走进他们,了解他们,感受他们的乡村生活、体验他们的发展脉动、聆听他们的现实困惑,同样是记录成都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我们责任和义务所在。从本期开始,本报《全域成都区(市)县新闻周刊》特别推出记者走基层栏目,用我们的视角去关注他们,记录他们,同时也期待社会各界都来关注、参与其乡村进程、发展故事。
名片>>>
蒲江县长秋乡古佛村,一个传统的山区农业乡村,没有特色资源,没有精彩的人文地理,长期乏人问津,柑橘在过去现在都是它的“传统项目”,但也就是这个毫无新鲜感的传统产业,如今在古佛开出了“新花”,飘溢着浓浓“新意”。
现场探访>>>
翻过长秋山脊,蒲江与眉山丹棱接壤的一片山区,成片柑橘园镶嵌其间,农民新村点缀其中,古佛村到了。
对于种植晚熟杂柑的果农来说,这个季节是清闲的,对于记者的到来,当地种植大户徐成章欢喜有加,“到地里看看我的果子。”一边说一边领着记者往他的果园走。
“晚熟杂柑错峰上市,越冬重要的就是保暖,”记者看到,漫山的柑橘都套上了“保暖衣”,白色的纸袋重重叠叠,“套的袋子上,都有不同合作社的名字,收购公司的名字,套上袋就代表卖出去了。”徐成章眼里似乎已满是丰收的景象。
古佛村总人口737人,柑橘园就有4000亩,村民们就靠人均5亩多的柑橘,悄悄地创造着自己的致富“传奇”——
住上现代小洋楼,拥有小轿车,如今对于古佛村民而言,已是习以为常,长秋乡副乡长杜林向记者解密:这一切得益于优质“不知火”和蜜柚琯溪有机柑橘产业发展,实现了小村庄的跨越发展。“去年这个村人均纯收入突破了12000元。今年不知火的行情继续看好,村民收入还会水涨船高。”
曾经
“致富树”种了多年难致富
换品种让老树发“新芽”
一片片柑橘园,一棵棵“致富树”,连着古佛村人的喜怒哀乐,是蒲江优质杂柑种植起起伏伏的真实写照。
古佛人种植柑橘推开致富之门可不是一蹴而就。回首往昔,村支书覃素蓉说起靠果子挣钱的艰难,仍然唏嘘不已:古佛村原本也是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的普通村落,上世纪九十年代村民开始调结构,大力发展柑橘,主要以脐橙为主,但每年下来老百姓的收入并不高。
柑橘园里,覃素蓉、徐成章和村里的几个柑橘种植大户,跟记者聊起了村上发展优质杂柑产业,带动群众增收的“致富经”。
“种植零星分散、基础设施脆弱、生产技术落后、品质良莠不齐,果农增产不增收,严重制约着柑橘产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徐成章回想起当年的场景,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告诉记者,原来各家各户种植的柑橘面积品种多样化,品质也一般,加上交通不便,许多客商都不愿意前来采购。“果子烂在地里是常有的事。”
引进“不知火”品种,终于让古佛村民尝到了致富的味道。“从10年前开始试种后,发现长秋山的土壤、气候很适合,并且产出的果子颜色鲜艳、果肉鲜嫩、味道佳。从2004年便开始规模种植,如今村民九成都种的是‘不知火’。”覃素蓉对记者说。
“我们家在10年前将8亩果园全部改种‘不知火’。去年我家的8亩‘不知火’,就带来了10万多元的收入。”徐成章是第一批“尝鲜”的村民,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原来大家都种植脐橙,按当时的价格算,脐橙亩产最多也就是2000来块钱,但是‘不知火’,亩产最少也是3000斤,每年的价格都在4—6元,算下来每亩收入最少也是1万多元,收入增加了6倍多,品种改良后,我们的‘致富树’才算活了。”
发展
外出包地是新的“活路”
农民变成“职业经理人”
在古佛村,说起村民刘洪兵,大家都对他伸出大拇指,他是村里的柑橘种植大户。除了搞好自己家的果树种植外,还到外地承包土地搞柑橘产业发展,当起了一名农业职业经理人。
刘洪兵大部分时间照看外面包的果园,这段时间才回家看看自家柑橘园果子长势,看到刘洪兵,他的电话一个接一个,有安排自己外地果园工作的,有接受包地种柑橘咨询的。向记者说起柑橘,刘洪兵透露着自信和底气,“我之前在村上流转60亩土地,全部种植的‘不知火’,去年一年就收入了80多万。今年又到眉山去租了400亩土地,准备全部发展成不知火优质杂柑,三年后挂果,到时候一年收入两三百万没有啥问题。另外,今年我还注册了家庭农场。”
记者向他探讨外出包地的事,刘洪兵打开了话匣子:过去古佛村一亩地几百元就能包下来,现在出到几千也找不到地。
记者从长秋乡政府了解的信息,也印证了刘洪兵的说法。这些年,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和柑橘价格的一路看涨,农户种植柑橘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然而,土地资源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为此,村上的很多种植户都外出租赁土地种植,建柑橘产业发展“飞地”。
据了解,古佛村外出租赁种植柑橘的总户数达到了20多户,柑橘种植面积达1000亩,一年就可增收1000多万元。
探索
让土地回到“青年”
果子瞄准国外市场
果园里的土壤分布着许多蜂窝状的小孔,这是蚯蚓活动的痕迹,泥土捏在手中,松软油润。这样的土质将是有机种植的起点,徐成章和几个大户去年开始在自己果园全部施用有机肥,发生的变化让他们都很欣喜。“土壤改良是第一步,形象点讲就是让土地重获青春。”长秋山果品协会会长徐建告诉记者,去年初,长秋山开始试点1000亩柑橘,从土壤改良开始,按照有机标准种植。
记者走在古佛村的果园里,都能看到灭虫灯、黄板,一些示范果园,还安装了滴灌,果农告诉记者,去年乡上就开始补贴割草机,除草不能使用化学品。
古佛的“有机试验”并非心血来潮,“今后的竞争来自于品质”,杜林说,有机品质就是市场制胜“法宝”,而且还是打入国际市场的“敲门砖”。
据悉,目前,德国色瑞斯认证公司、北京嘉博文、北京本来生活、成都新朝阳等龙头企业都参与到柑橘种植的各个环节。
古佛村与中鉴认证有限公司合作,按照欧盟和美国的标准进行有机产品认证,认证面积达1000亩。针对果品种植的土壤开展“测土配方”,有针对性生产适宜长秋乡的生物有机肥,提升和改善土壤有机值,保证果品质量。
“去年,按照有机化生产要求种果子,虽然成本有所增加,过渡期收成还有一定影响,但是收购价比往年高出了0.5-1元/斤,保证了10多万的收入不减少。”正在果园里忙碌的李大爷高兴地说。
这个小山村的柑橘发展梦还在路上,但可以预见的是,越过寒冬,这里就是丰收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