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县文管所特聘顾问龙腾今年72岁,依旧活跃在蒲江文物工作的最前线
■为了文物普查,龙腾曾步行十多公里上山,走遍全县193个村
■为了研究抗日名将李家钰将军,时年69岁的龙腾曾用一个月时间走遍山西省的10多个县
初冬的蒲江凉意渐浓,坐落在蒲江文庙内的“蒲江县文物管理所”显得古朴而安静。
管理所位于文庙正殿后面,布满青苔的阶梯,斑驳的院墙,无一不透着岁月的痕迹。穿过正殿,颇富古韵的几间房屋并排映入眼帘。“请问龙老师在吗?”蒲江文管所特聘顾问龙腾,一头花白的头发,鼻梁上架着近视眼镜,但看起来精神矍铄。
他拿着一叠厚厚的资料,应声走出办公室,他说这是关于抗日名将李家钰将军的研究材料。龙腾说他想在晚年再发挥一把余热,希望能够将蒲江历史名人、抗日英烈李家钰的生平汇集成书,真实呈现李家钰的一生,为蒲江历史增加重要一页。
与龙腾交谈之间,每每问到关于他的个人成绩,他总是用浓重的蒲江口音回答“其实没啥子,没啥子好说。”而当话题转为“文物”时,他的眼中立时有了光彩,话匣子也随即打开。
酷爱历史自学成为蒲江“土专家”
龙腾18岁中专毕业后当上了小学老师,和从医的父亲及姐姐不同,受学校历史老师的影响和熏陶,龙腾自小酷爱历史文学。渐渐地,他养成了收藏史书的爱好,自20世纪50年代起至今,家中藏书已逾上千册。
龙腾工作岗位换了不少,但一直没有放弃对历史的热爱,工作之余,他每天都会读书,书上每页都记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十年如一日,使得龙腾养成了较真缜密的性格和做事风格。在他眼中,没有“应该、可能”一说;他认为,书上的每个词每个字,都是有据可循的。
龙腾本以为自己一生就当个教师,很难从事和自己兴趣沾边的工作。但幸运的是,1984年我国第二次文物普查,龙腾迎来了自己人生的转折点,成为蒲江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
因为龙腾自制的蒲江历史小册子在蒲江当地颇有名气,加上县里真正懂历史、有能力鉴别文物的专业人才并不多,县干部便找到了他。龙腾欣喜之余也倍感压力,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他接下了这项工作,那年龙腾已经42岁。
潜心钻研炼成蒲江文物“数据库”
参与文物普查,便是龙腾和蒲江文物缘分的起点。亲身参与到文物普查中,龙腾才真正开始把对历史的兴趣和职业融为一体,真正走上了文物钻研之路。
龙腾回忆起那段经历,笑说自己还真后悔过接下这活儿:下乡全靠步行,一去就是好几天。到最偏远的白云乡普查,龙腾一行人步行十多公里上了山,到了乡政府才被告知食宿都没有。然而龙腾没有放弃,硬是坚持着把普查做完。
这次普查,龙腾走遍了全县193个村,登记了450多个文物点。450多个点每一处都是由龙腾亲自记录、测量,记忆力甚好的他对每一个点都如数家珍,俨然是蒲江历史文物的“数据库”。
文物普查结束后,龙腾继续留守文管所。期间,蒲江县内船棺的发掘、巴蜀图语印章和鱼形印章的出土、飞仙阁从县级到国家级文物单位申报等等,均和龙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能够与自己所钟爱的文物打交道,对龙腾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事。龙腾说,“文物是有温度的,我能感觉到。”
多年来,他参与各项文物考察研究工作,陆续在国家级学术刊物发表文章22篇,省级刊物29篇,市级刊物86篇,县级刊物250多篇,今年还在《成都史志》上发表学术论文两篇。
老当益壮复活李家钰将军历史
搞了30年文物保护工作,龙腾从“龙老师”晋升为“龙老”,他对工作的执着和热情也常让年轻一辈叹服。
晚年的龙腾专注于对李家钰将军的研究事业中,他查阅了大量报刊资料,他曾专门前往四川大学,在学校图书馆考证李家钰生活年代的报纸资料。除此之外,在2011年,龙老还深入实地进行考察,他用了一个月时间沿着李家钰部队当年转战的路线走遍了山西省的10多个县,那年他已经69岁。
让龙腾感到欣慰的是,现在的文物保护工作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去年,蒲江县博物馆成立,文物有了专门的安身之处。如今,已退休十余年的龙腾又被博物馆返聘回来,升级为“顾问”。文管所的同事说:“这个顾问可不是挂名,任何关于蒲江历史文物的问题,只要你问龙老,他都能答上来,他就是蒲江的‘历史书’。”
如今已经72岁的龙老依旧活跃在蒲江文物工作的最前线。年复一年,龙腾对待工作始终孜孜以求、精诚奉献。他强调说,他对抗日名将李家钰将军和儒家先哲魏了翁的研究会一直坚持下去,会在有生之年全力完成这项艰苦的工作。
送别记者时,跟记者来时一样,他手里依旧捧着那叠厚厚的资料,这都是属于他的无价之宝。
不知什么时候,蒲江原本阴沉的天空忽然放晴了,温暖的阳光洒满一地,文管所顿时明亮了许多。龙腾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