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是我县推进城乡基本医疗服务均衡发展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方向,这也是广大群众追求就近医疗的一个梦想。今天,广大群众追寻的这种梦想正逐渐演变为现实。
今年,县委将“完善城乡基本医疗服务均衡发展机制”纳入了“改革创新年”的工作范畴,着力完善县级医疗机构对口联系帮扶基层医疗机构、县域医疗分诊、乡村医生管理等制度,开启全县基本医疗服务均衡发展改革征程。近日,记者从县卫生局了解到,我县在促进城乡基本医疗服务均衡发展方面,以建立长效机制为突破,以“医疗联合体”方式提升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水平。
倾听群众呼声找准改革“症结”
“县城的医院不管是设备还是医生水平都比乡上、村上的好,所以就形成习惯,大病小病都去城里看。但,我觉得很折腾。”家住西来镇的龚阿姨告诉记者,自己和其他人一样,都渴望乡镇、村的医疗卫生软、硬件水平和城里的差距能缩小、再缩小,这样农村的老百姓看病也不用折腾。
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是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解群众对医疗服务均衡发展的各类诉求与建议,县卫生局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真走基层,进村入户搞专项调研,通过召开村(社区)座谈会、设立热线电话、政务微博、电子信箱等方式向各类人群征求意见建议,共搜集意见建议56条。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县卫生局经过数次实地调研、方案讨论、修改、报批等,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的实施意见》、《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工作实施方案》、《加强和完善村级卫生服务管理实施意见》,为深入推进医疗服务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立长效机制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出台的这三个文件,着力以建立长效机制为抓手,一改以往互相独立、只扫门前雪的状态,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形成‘抱团’合作,目的就是大帮小、小学大,促进城乡医疗服务水平均衡发展。”县卫生局副局长郑莉告诉记者,在对口帮扶方面,依托市三医院与县人民医院的第二轮托管,在2014年底前,延伸托管服务至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安排3家县级医院对口支援8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细化到了最低职称、人数和时间要求,支援和受援单位的年终考核将实行挂钩。
另一方面,特别加大对乡镇公立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民营医院的监督管理力度,采取市级督查与专门邀请市级医疗专家督查、定期与不定期、专项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对各医院的药事、院感、临床检验等7项内容进行专项督查,每次的督查结果将进行排名通报并纳入医疗机构年终考核,严重的将进行责任追究;还首次制定了村卫生站、乡村医生综合考核机制,重点从群众满意度、医疗服务水平等方面进行标准考核和激励奖惩。
为进一步规范全县诊疗行为,成立全县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由全县共40名医疗技术专家组成医疗质量管理、护理质量管理、药事管理、医院感染管理等七大专业组,今年控制中心的重点任务就是负责全县医疗质量评价标准制定完善和对全县医疗机构开展医疗质量管理培训、检查、指导,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