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2013,迎来2014。在过去一年,县级民生工程全面完成,县城世纪广场体育中心开放、成蒲铁路客运专线动工建设、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新建搬迁、农村低保标准提高、1105户土坯房改造、农村义务学校营养餐改善……在2013年的365天里,全县各部门和乡镇积极谋划、克服困难,高速、高效推进民生工程,确保了事关全县广大群众的惠民项目完成,让民生得到持续改善。
年初定目标,年底看成效。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深入基层一线,倾听群众呼声,汇集群众意见,每年从中筛选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十个项目作为县级民生工程,与省、市100多项民生工程共同推进,改善最广大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基本生活保障、就业就医就学条件、交通出行条件等。
以前没有综合性运动中心,现已建成向市民免费开放;以前没有轨道交通,现在已经动工建设;以前低矮、阴暗的土坯房,现在被一座座小洋房取代……民生改善的点点滴滴,都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民生的改善还将持续。民生项目的推进,承载着各党员干部的辛勤劳动,映衬着群众对民生的热心支持,凸显着县委、县政府解决群众迫切需求的坚定决心。来自全县各行业30名市民代表,对去年十项民生工程的满意率为100%。
与发展同步
民生工程投入11亿元
持续改善民生,这是历届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过去一年,县财政投入与民生相关的资金超过11亿元,为全县民生事业的有序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
过去一年,我县三次产业持续较快发展,联想到蒲发展猕猴桃、“蒲江米花糖”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推动了现代农业向国际接轨的有机农业基地迈进;县城工业稳步推进、寿安工业迅猛发展,我县以生态为主打的工业成效凸显;旅游收入节节攀高,彰显了我县健康休闲基地的后发优势。
建设民生政府,是县委、县政府的执着追求。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始终将民生摆在重要位置,让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同步,让城乡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县委、县政府每年都将新增财力的90%以上用于民生项目,切实解决了最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迫切需求和生产生活困难。
惠及大众
民生体现“民声”
民生工程要惠及最广大的群众,解决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就要反映群众的声音。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强调民生工程要反映百姓呼声,解决群众困难,要做成“民声工程”。每年下半年,县委、县政府目督办在检查督促当年民生工程推进的同时,便着手下一年的民生工程项目准备工作,在各级规范性文件、市民代表建议、政府公开热线、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及各部门工作等渠道中收集民生项目,综合考虑广大群众诉求,再确定将要实施的民生项目。
老百姓的需求,便是民生项目为民办实事的目标。“在民生工程的推进过程中,倾听群众意见,最大限度惠及群众是民生工程推进的重要内容。我们积极组织市民代表督查民生工程的推进,及时收集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促进下一步工程推进。”相关负责人说。
县级民生工程的确定和推进,处处体现了我县“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的群众工作法,民生工程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倾听民生,确实成为了惠民工程。
成效显著
市民代表全满意
“2013年民生工程建设很好,老百姓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幸福感进一步增强。朝阳大道等街区wifi的覆盖,推动我县向信息化时代迈进。”2013年12月26日,市民代表张天一在检查民生工程完成情况时如是说。市民代表廖长力说:“中医院建得很好,可以与市区的医院媲美,还返聘了不少技术骨干,促进医疗的水平提高。”
2013年,我县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就业培训5027人,新增城镇就业1898人,农村富余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4305人;社保全覆盖,年满60周岁无社保人员享受到每人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文化体育工程逐步完善,占地39亩的县体育中心建成,每天容纳散步、运动的群众不下数百人,标准院线电影院动工开建……
这些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让广大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蒲江民生的改善还在继续,县委、县政府改善民生的决心,群众能够感受得到,关注群众所关注的问题,得到群众的肯定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