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当、当……”一阵急促的锣声,突然在寿安镇西禅村地灾隐患监测点响起。“发生滑坡了!所有人员赶紧撤离到安全地带!马上撤离!马上撤离……”西禅村隐患点监测人崔富良手持喊话器召集村民迅速撤离现场,随后警报响起。这是6月25日下午,在蒲江寿安镇西禅村开展的一场地质防灾避险演练现场。
寿安镇西禅村是地质灾害易发区,隐患点多达34个,涉及村民63户共108人。为牢固树立干部群众防灾、抗险的意识,增强危险区群众群测群防、自防自救的能力,蒲江县国土资源局组织寿安镇政府与镇村干部、监测点群众共60余人参加了防灾避险演练。通过演练,让乡镇主要领导、地灾监测员、地灾隐患点群众都掌握防灾避险的集结、转移等方法,提高防灾避险应急处置能力。
演练常态化机制化
防灾避险知识全覆盖
在蒲江的各个乡镇,每年举行防灾避险,已经实现常态化机制化。今年蒲江的另一场演练也在朝阳湖镇展开。
蒲江县朝阳湖镇飞仙阁一地质灾害监测点突然响起了急促的敲锣声,8户29名群众从山坡上的房屋里迅速撤离至安全地带;救护车飞速抢救受伤群众,军警和干部搜救出被困群众;应急通讯车现场保障通讯……这是蒲江县为应对山洪地质灾害发生而举行的2014年防洪地质灾害综合应急演练情景。
此次演练,主要模拟从强降雨天气引起山洪地质灾害预警到应急处置的全过程,共分“事故发生,先期处置”“部门联动,快速集结”“密切配合,抢险救援”等演练流程,内容包括山洪地质灾害预警;巡查监测;险情上报、紧急会商、应急响应、现场救援、人员安置等内容,演练达到了预期效果。
蒲江县针对地灾防治,以预防为主、重点监控、早排查、早排除为工作方向,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制。
蒲江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的动态巡查机制,为每个山区村(社区)培训一个专门的地质灾害巡查员,加强对256个地质点的动态巡查,做好巡查和记录,发现险情立即报告,并组织农户预警时提前转移避险。
每个村都设立监测人,根据具体地点设置不同预案,尤其是分布在12个乡镇、53个村的地质点,发放“两卡一表”。“防灾工作明白卡”让监测人清楚一旦灾情发生后,自己的工作职责;“防灾避险明白卡”让村民清楚怎样转移、安置点在哪儿、救护单位等信息;预案表更是从专业角度将各地质点可能发生情况详细说明。
探索地质灾害搬迁模式
让地灾搬迁户搬出新生活
蒲江县在不断推进地质灾害点治理工程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地质灾害搬迁模式,加快搬迁进度,将地质灾害搬迁与土地整理、农村集中区建设等项目相结合,向以集中安置为主的方式转变。地质灾害搬迁农户除享受地质灾害补助外,还可享受其他优惠政策,解决了农户搬迁资金困难、选址难等问题,不仅彻底消除地质灾害威胁,而且根本改善了交通、水、电、气和光纤通讯等条件,生产生活水平飞跃提升。集中安置区农户人均享受35平方米住房安置,原宅基地还耕后只缴纳少量费用即可入住。
长秋乡高韩村的邹伦绪的旧房处于地质隐患点,虽然没有出现灾害,但根据政策,他家首先依托长秋集体建设用地整理,进行地质灾害户搬迁,一家三口人住进了长秋新区,分到了105平方米的多层楼房,“原来家里3口人挤在三间砖瓦房里面,煮饭都是用的柴草。现在搬迁之后,小区环境优美,完善了水、电、天然气、路、光纤等基础设施,煮饭做菜都用天然气,太方便了,以前赶集都要走1个多小时,现在就走十几分钟,而且孩子读书也方便了。”
另外,原来他准备的是在山上建新房,现依托长秋乡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建新房的资金结余出来投入到了产业发展上,一家种的5亩柚子和“不知火”,今年实现了销售收入8万余元。
像邹伦绪这样的地灾搬迁户,搬迁的代价就是将老屋宅基地还耕。蒲江国土局从2010年开始,已经向邹伦绪这样的地质灾害搬迁户发放补助数百万元,累计搬迁了300户1000余人。
以民生为导向的蒲江国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不但赢得蒲江群众的广泛赞誉,同时也获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有力推进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蒲江取得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