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这也为我县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海川制盖,第一个落户蒲江的外来民营企业,在16年的发展历程中,董事长罗田带领他的技术和管理团队,用不断的改变、创新,在小瓶盖中创出大商机,成为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标杆企业。
落户蒲江
好土壤让种子发芽
“有好的土壤,种子才能发芽。”说起到蒲江发展的原因,罗田用了这样的比喻。
1997年底,优越的自然条件,轻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让代表总公司在全国各地考察建立分公司的罗田和他的团队决定选址四川,落户蒲江,成为蒲江第一家外来企业。
四川是著名的白酒产地,有广阔的瓶盖包装市场,但当时设备陈旧,观念落后,对新公司的不认同,都让最初的海川制盖举步维艰。公司是否要转产?最终,罗田做出了他的决定:专注瓶盖生产领域,做酒类瓶盖的行业龙头!到全省各地寻求市场,为剑南春、泸州老窖等量身打造产品,让海川走出了一条符合市场需求的道路。找准了方向,海川制盖一步步稳中发展,从最初10个员工,1000平米的厂房,到如今占地58亩,产值过亿。
关注细节
技术革新创造效益
广阔的视野,超前的定位,对细节的准确把握,这些都是海川的员工对罗田的评价。每次到车间视察,他绝不是简单的“走过场”,有些车间主任忽略的设备问题,他都能敏锐地察觉,这也得益于罗田多年的机械专业经验。
走进海川制盖的铝盖车间,生产线的工人却并不多,前几年,一线的工人几乎是现在的一倍,公司规模一度扩展到700余人,产值仅4000万。
那时候,罗田在思考改变,如何既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又提升工作效率?罗田带领技术研发团队从生产机器的革新改造入手,大设备靠买,小设备靠改,对生产线的有效改造利用,终于实现“产值翻番,人员降半”,产值破亿的同时,员工仅400多人。
鲁人在蒲
用心经营企业文化
35岁,正当盛年的罗田从山东来到蒲江创业,从此在这扎根,他也早把蒲江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罗田从不觉得自己是个外乡人,他信奉的理念是:“认同自己坚守的事业,把心安下,再把家安下。”
在海川制盖的每个角落,都有催人奋进的标语,不光是工作理念,也是对员工品德的约束和文化素养的高要求。公司特别成立的爱心基金,帮助有困难的员工;对蒲江的偏远山村实行对口帮扶;与工商联联合进行慰问孤老的活动;在“4·20”芦山地震中赈灾捐款……罗田认为,这些都是企业文化的体现,一个企业的能力有多大,就该承担多大的社会责任。
“惟有改变,才能盖遍”,这是罗田从多年的企业发展中总结的企业宣传语,正像这句标语一样,海川制盖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蒲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蓬勃生机。勇于开拓,不断创新,将更先进的理念融入到产品中,罗田和他的海川团队仍将继续行进在改变和发展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