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草、安装田缺闸门……早上8点,记者在敦厚社区一稻田边看到,一群人正在不停的忙碌着。记者上前了解得知,原来是社区支部副书记杨蒙琳正在带领村民安装田缺闸门。“闸门修好,村民灌溉秧田就更方便了,大战红五月撒。”杨蒙琳对记者说道。
杨蒙琳曾在县城一单位上班,认为自己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农村发展应有自己的空间,于去年6月辞职回村竞选了支部副书记。经过近一年的辛勤工作,他认真的干事劲,以及办成的件件实事得到了群众认可。
敢于纠错
集体果园喜增收
杨蒙琳的“新工作”并不一帆风顺。他到社区任职不多久,就遇到了难题——几十位村民“冲”进社区“讨要说法”。原来,8社的集体果园在本社发包,但由于发包方案公示期短、存在不妥之处,招标会现场只有一家到场投标,其他投标人不知情而错失投标机会,引发矛盾。杨蒙琳了解情况后,认为方案确实存在不妥之处。杨蒙琳立即决定,由社区牵头,修改方案,重新组织发包。
杨蒙琳的办事效率和魄力,在社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我们看到这个新来的书记东奔西走,基本算吃了‘定心丸’,但没想到能让我们每人都多收入300多元,确实感谢这个小伙子。”8社的李老伯告诉记者。
多次调解
矛盾纠纷终化解
10社的李婆婆因医药费的问题,一直与媳妇之间有隔阂,两老口还常到社区哭诉。杨蒙琳了解情况后,上门调解,却吃了“闭门羹”。经过多次上门调解,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李婆婆也被这个“小孩儿”说服了,媳妇儿也同意支付医药费。“双方一定让我去当见证人。这对我触动挺大的,我觉得这是村民对我的信任,弥足珍贵。”杨蒙琳说。“社区工作,矛盾纠纷调解是常事,我乐在其中。家庭邻里社区和谐了,社会才会和谐嘛。”
以心换心
心系群众疾苦
“我是土生土长的敦厚场人,这里的每一位村民都是我的家人,服务和帮助家人是理所应当的事。”杨蒙琳这样说,也这样做。
社区的夏银枝老人是老党员,由于年龄大、无劳动能力,家中经济十分困难。年底的慰问困难党员名单中,夏银枝却没有在其列。杨蒙琳得知消息后,毫不犹豫从自己的钱包里拿出钱给老人送去。“当时夏银枝老人就哭了,小杨也红了眼眶。杨副书记确实是个热心人。”杨蒙琳的同事说。
杨蒙琳感慨道:“农村工作很多时候都是‘人情’工作,我把夏老人当自己的奶奶一样,以心换心,给奶奶过年钱天经地义撒,没什么大不了的。”
杨蒙琳,这个年轻的社区支部副书记,用一颗火热的心,一步一个脚印,足迹遍布敦厚的田间地头、群众家里,一件件实事,印刻进群众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