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赶场天,但寿安场镇上交通秩序井然,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准确停入画线区域,人、车各行其道。热闹的赶场,并没有造成交通的拥堵和混乱。家住寿安的老刘,开着自家的小车,顺利地通过场镇中心,对赶场天有序的交通秩序,老刘并不感到吃惊。而曾经,每逢节庆、赶场等人流密集的时间,寿安场镇的拥堵,和众多农村乡镇一样,就是一种常态。
近年来,蒲江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城乡环境也在发生着从提升外在形象,到管理制度不断延伸的悄然变化。
管好农村交通
也是经济发展推动力
老刘对寿安现在秩序井然的交通习以为常,来自于蒲江从2010年就开始实施的一项探索——建立“所队合一”模式,创建公安“大交管”工作格局。
随着蒲江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不断推进,城区及各乡镇场镇车辆停放由谁管,依据什么来管才能彻底治理车辆乱停问题,这一难题摆在环境治理工作面前。
2009年以前,蒲江县城区机动车由交警大队管理,非机动车由县城管局管理;乡镇场镇机动车、非机动车由各乡镇政府管理。这样造成车辆管理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县城管局和乡镇政府无执法权,管理达不到依法治理效果,公安、交运、城管等部门联合执法一次好一次,过不久又反弹,如此周而复始,无法彻底整治车辆乱停问题。
蒲江创新机制,构建农村地区公安“所队合一”模式,在管理平台上取得了新突破。结合自身实际,蒲江围绕“交警管城区、派出所交警中队管乡镇”工作思路,在“一乡(镇)一所”基础上,在各派出所增挂辖区交警中队牌子,负责辖区车辆管理,使得管理工作有法可依,乡镇场镇机动车非机动车管控力度明显改善。
老刘告诉记者,寿安一直商贸比较繁荣,场镇人流很集中,过去,从寿安场镇的和平桥到利民路500米的距离,开车经常需要40分钟,“现在任何时候,几分钟就能通过。”
这样的变化,其实不只寿安,在蒲江所有的乡镇,车辆画线停放,保障良好的交通秩序,已经深入人心。在偏远的山区乡镇白云,农家乐的老板都会主动规劝外来钓鱼的游客,按标线停放好车辆。
而良好的交通秩序,不仅在提升着蒲江农村地区的对外形象,而且也在起着助推经济的效果。据介绍,连世界500强企业德国博世在蒲考察期间,都对蒲江整洁有序的人居环境,规范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停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农村地区的有序管理,也成为博世集团最终选择落户蒲江的原因之一。像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联想打造高端猕猴桃基地的项目入驻蒲江,也曾专门考察过蒲江的农村环境。
管理有序的蒲江农村,与欣欣向荣的产业发展,正在相得益彰,互为推动。
新型社区推行垃圾分类
是每个居民都养成的习惯
午饭后,林婆婆按照自己的习惯,出来扔垃圾,随便溜达溜达。林婆婆的垃圾分成了两袋,干的扔进不可利用,湿的扔进可利用的垃圾桶。这样的情景,对于成佳镇同心社区的居民而言,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把生活垃圾在家里事先粗分,干湿分开,是每个居民都养成的习惯。”
从2011年开始,成佳镇的新型农村社区——同心社区全面铺开小区居民垃圾分类。最初的推行是困难的,刚刚入住小区不久的居民,很难一下改变原有的农村散居生活习惯,“每天保洁员守到分类垃圾桶旁,手把手教。”向全芳和其他小区保洁员一道,是最早接受垃圾分类培训的小区居民,她们的“蹲守教学”坚持了一个多月,居民开始逐步了解如何分类。
同心社区支部书记王君贤告诉记者,一次又一次的群众大会,奖励机制的配套,终于让一个农村地区的新型小区里这些地地道道的农民,每个人自觉实施垃圾分类。而这项对于城市居民都还在推广之中的垃圾分类,在蒲江农村走在了前头,据悉,目前蒲江垃圾分类已经全部覆盖农村区域。
蒲江城管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蒲江创新实施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让全县的垃圾处理量大量减少,“最初日处理量135吨,现在减到95吨,近几年,蒲江生活垃圾减量化特征明显。”
蒲江在城市与乡村同步发展的进程中,规划的引领,建设的跟进,管理的有效,成为城乡发展的基础。环境治理与新型社区与新农村建设有机融合,与生态发展定位相融合,与产业发展相融合。蒲江正在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环境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