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管带来的巨变
■托管后,医院先后成立了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重症医学科(ICU)、急诊重症监护房(FCU)和肛肠科等,将原来的外一科分为普通外科、泌尿外科,原来的外二科分为神经外科、骨科。专业的划分,让医生得以专攻一门医学专业,技术水平大幅提高。
■以前,疑难重症患者只能送到成都抢救,“送的过程当中也许就性命不保了!”2011年医院成立重症医学科(ICU),两年多时间,已经成功抢救1072名重症病人,抢救成功率高达90.3%
■与托管前相比,蒲江县人民医院2011年、2012年、2013年总诊疗人次分别同比增长16%、27.6%、61%,住院治疗人次分别同比增长14%、22.8%、53.1%
如何让基层群众相信基层医院、留在基层医院?站在群众的角度上,答案很简单,就是基层医院要治得好病。然而,在简单的答案背后,却需要一套复杂的体系作为推动力,使基层医院满足群众的医疗需求。
2011年1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全面托管蒲江县人民医院,让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到基层,如今3年时间过去了,事实证明,蒲江县医院在服务能力、服务质量、营运管理等方面突飞猛进,实现了群众满意、职工满意、政府满意的初期目标。今年1月,双方签署第二轮托管协议,确定用5年时间将蒲江县人民医院建设成为“具有三级医院水平的区域医疗中心”。
以前为何留不住人?
患者:县医院感觉就是大杂烩
今年72岁的龚正能老人的家就住在蒲江县医院那条街,出门几分钟就可到医院,按理说看病是最方便的。但老人以前并没这样认为。由于长期抽烟,他患上了慢性支气管炎,天气稍一变化就喘得厉害。2008年第一次发病后,他就来到蒲江县医院住院治疗,但医院只有个大内科,没有专门的呼吸内科,坐门诊的内科医生什么病都看,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等。住进病房,他发现住院部也是如此,什么类型的内科病人都有,“感觉简直就是大杂烩,乱糟糟的,医生是全能选手!”这样的状况让龚正能老人对医院的医疗质量以及医生的技术能力产生了怀疑。
住院过程中的治疗也证实了老人的部分判断,“他们给我输抗生素,上半夜还好,下半夜就不行了,咳嗽得恼火!”现任蒲江县医院常务副院长、呼吸科专家曾雪峰博士补充说,那是输液的科学性不够导致的,“输液时间应该是均衡的,以保持体内药物浓度,一旦失衡,就会出现老人那种状况。”正是这样,虽然离家近,老人也不愿去医院了。
也许与龚正能老人有着相同感受的病人很多,既然硬件条件差、技术质量差、治不好病,我为什么还来你这家医院?于是许多蒲江县患者纷纷前往中心城区医院以及周边的医院寻求治疗。据当地医保局数据统计,2010年,蒲江异地看病所花费的医保资金高达3800万元,“此前还更多!”选择外出看病,不仅增加了就医成本,还增加了患者的时间成本、人工成本等等,与此同时,由类似情况造成的医疗资源不均衡在中心城区各大医院表现出来,处处人满为患,看个病困难重重。
怎样能让病人回来?
托管:让优质资源纵向流到基层
蒲江县人民医院遭遇的患者流失,不过是众多基层医院遭遇的共同情况。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帮助基层医院发展,实现群众就近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是市委、市政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医疗卫生工作、促进区域医疗公平的战略决策。在这个背景下,2011年1月,市三医院全面托管蒲江县人民医院,以期通过优质资源的下沉,全面提升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为群众健康保驾护航,同时也为基层医院发展探索一条新的道路。
市三医院在托管前期就对蒲江县医院存在的问题提前进行了摸底,硬件条件相对较差、医疗技术水平相对较差、运营管理比较落后、人才梯队建设不太合理等等。托管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市三医院开始大刀阔斧地对医院进行改革,“要让病人回来,就必须要根据当地群众的就医需求提供相应的且过硬的服务。”市三医院派驻蒲江担任院长的程弓对记者说。
于是,市三医院改组了蒲江县医院管理层,带领管理团队、临床专家团队长期入驻,派出4名医学博士分别担任重症医学科(ICU)、神经内科、心血管科、呼吸内科等业务科室主任,全面负责科室管理和医疗技术服务;另外还源源不断派出医疗骨干到蒲江县医院坐诊、查房、手术、讲座,推广新技术和新项目的临床应用,通过“传、帮、带”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高端医疗技术人才的进驻,使蒲江县人民医院的业务水平快速提高,多项新业务、新技术填补了蒲江地区医疗技术空白,比如胃癌根治术、右半肝切除术、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溶栓抢救、恶性心率失常和顽固性心力衰竭规范化抢救等等,“以前这些病人都要到中心城区大医院,在本地根本就治不了。”
医院管理的改变、市三医院专家的入驻、新技术的开展以及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在短时间内发生的巨变,让蒲江患者源源不断回流。医保数据显示,蒲江异地医保资金2010年是3800万元,到2011年托管当年就下降为2600万元,2012年就陡降到1600万元,2013年也在下降,但准确的数据尚未统计出来。
病人为何愿意回来?
提升:以前不能治的现在都能了
对于托管,人民群众不管医院如何管理,他们在乎的是自己的亲身感受,要看好病、服务好。而在托管后蒲江县医院的细分科室、建设专科就满足了患者的就医需求。
程弓告诉记者,在托管前,蒲江县人民医院只是通过内一科、内二科、外一科、外二科等大致对疾病进行分类,也就是患者所说的“大杂烩”,以内科医生为例,他们不仅要治疗心血管疾病,还要治疗糖尿病、神经内科疾病、胃肠道疾病等等,属于全科医生类型,仿佛每样都懂,但每样都不精,在现代医学专业越来越精细化的背景下,已经不能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
市三医院托管蒲江医院后,专家团队的进驻促进了专业的细分,在内科方面,他们先后成立了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重症医学科(ICU)、急诊重症监护房(FCU)和肛肠科等,在外科方面,他们将原来的外一科分为普通外科、泌尿外科,将原来的外二科分为神经外科、骨科。专业的划分,让医生得以专攻一门医学专业,技术水平由此大幅提高。
蒲江县医院大内科主任、神经内科专家陈家林告诉记者,近10年中,他曾经先后到川大华西医院和市三医院进修过神经内科专业,但由于县医院没有独立的神经内科,进修回去后,所管理的病人除了少量的神经内科病人,还有心血管病人、消化道病人等等,“很快就把我‘打回原形’,变成了全科医生。”而托管后专业的细分,让他彻底脱开身来,专心致志地去攻克神经内科疑难疾病,让患者能够得到更好治疗。“病人来挂号,现在都根据专业轻松找到适合自己的医生,他们就愿意选择留下来。”陈家林说。
值得一提的是,蒲江县人民医院在市三医院的帮助下于2011年成立的重症医学科(ICU),使危重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家住蒲江县复兴乡的33岁小伙王光义就有亲身的感受。他告诉记者,2012年5月31日晚,他突发重症胰腺炎,被送到县医院抢救,走到医院就昏倒了,一直昏迷了4天,“重症胰腺炎是死多活少,医院的ICU对我进行了持续的抢救,把我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医院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以前,这种疑难重症患者只能送到成都抢救,“送的过程当中也许就性命不保了!”数据显示,自该院重症医学科成立到现在,两年多时间,已经成功抢救1072名重症病人,抢救成功率高达90.3%,这也预示着蒲江重症病人只能转院成都的历史正式结束了。
群众为何拥护托管?
认可:严格管理替病人控制费用
对于托管效果,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与托管前相比,蒲江县人民医院2011年、2012年、2013年总诊疗人次分别同比增长16%、27.6%、61%,住院治疗人次分别同比增长14%、22.8%、53.1%。前文提到的龚正能大爷对记者说:“托管后的县医院,才是真正值得信赖的医院,让人放心,蒲江居民都不用再往成都跑了。”
其实,除了医疗技术水平和硬件水平的大幅提高外,另外一个让群众拥护县医院的重要因素是,他们的管理是站在患者利益角度的。程弓用大处方的管理举例说,在托管后,对前期工作相对理顺时,医院于2012年11月开始狠抓大处方管理,“以前药物在整个医疗费用中所占的比例高于45%,增加了患者的就医成本,我们是公立医院,要讲公益性,必须要帮助病人控制费用。”
医院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如果经专家委员会认定是大处方,那么开处方的医生将全额为患者买单,费用直接从医生的工资里扣除。”程弓告诉记者,在这一制度实施后,医院查到一医生为一名腰椎病变患者开了两种中成药,价格高达1000多元,医院不仅给这名医生警示,而且在科室干部会上警示,并扣罚了该医生的工资,“在那个月,一个大处方都没有了。”但一月之后,医院还是不断查出有涉嫌大处方的处方单,“我们请专家委员会来确认,确认有的处方多出20元,有的处方高出正常处方数百元,不论金额多少,这些医生一律被处罚。”在如此严厉的措施下,蒲江县人民医院的药占比迅速控制到40%以下,今年3月的上半月,药占比竟降到了31%!常务副院长曾雪峰对记者说:“我们今年的目标是将药占比控制到30%以下,这将大大减轻患者的就医成本。”
患者回流了,病人大幅上升了,医院发展的势头猛了,这让蒲江县人民医院的医生护士拥有了与托管前完全不同的职业幸福感,“我们的工作得到了认可,自己的价值也得到实现。”大内科主任陈家林对记者说,在医院全新的管理体系下,中层干部竞争上岗,灵活的用人机制让大家看到晋升的空间;优秀中青年骨干可以外出进修,给大家创造了非常好的成长通道;另外,以服务质量为核心、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也极大鼓舞了大家的工作热情,医院职工人均收入如今比2010年增长了44.4%,“这样的医院,群众喜欢,我们医务人员也喜欢,真正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