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自2005年开始实施成都市“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志愿者”计划,2009年启动了成都市“高校毕业生服务城乡基层”项目。8年来,共招募“一村(涉农社区)两名大学生”693人,目前在岗244人,其中包括硕士研究生3名,全日制本科生138名。这些志愿者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德阳、遂宁、简阳、重庆,最远的家在千里之外的天津。他们怀着梦想与激情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用自己的知识财富和敢做敢想的精神为农村带来清风与新意。
转变方法
他乡人变当地人
李果是广元青川人,今年25岁,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市中科院工作的机会,来到大塘镇双石村担任村长助理。刚到镇上,他被安排录入档案信息。“和我憧憬的有些出入。”李果告诉记者,想象中基层工作要去田间地头与群众交流,让我天天面对一堆档案,敲敲键盘、动动手指的工作,谁都可以胜任。虽有些不理解,他还是认真的开始了这项工作,真正上手,才发现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档案分门别类进行归档,需要耐心又仔细;从一张张纸质档案中,能对全镇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2个月后,李果被调整到统筹办。可以下乡,这让他很兴奋。碰到一位正忙着农活的大叔就上前攀谈:“老乡,你们最近生活怎么样啊?”哪知村民正专心于手里的活,敷衍道:“我忙的很,现在搞不赢。”说完,就走开不再理睬李果。回忆当初的交流受挫,他总结是工作方法有问题,只想着增进了解,却忽略了群众的感受。后来再下乡,他就在一旁学习,了解基层工作怎么开展、别人的说话艺术和解决手法。自己再慢慢学着处理一些小事,一步步积累经验和心得。
如今,李果靠着一辆自行车,基本走遍了全村731户村民。走在田间地头、去到农户家中,大家都会热情的招呼他“小李又来啦”。
工作创新
用技术惠及村民
“平时我们爱开开玩笑,大家相处很融洽。工作时他动作利索,行动力比较强。”这是在随访时同事们对李果的评价。工作中常常需要表格统计,他发现很多表格涉及的信息都一样,可以利用电子量化整理将杂乱的表格规范化。比如粮食补贴表和能繁母猪补助补贴表,都要录入村民的身份证、银行账号。有些信息录入时有误,一个个核对费时费力效率低。于是他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将表中信息导入合并。“两个表的信息一样,说明是正确的。不一致,我再打电话确认,这样办事效率要快的多。”他介绍说。
信息时代网络力量不容忽视,村民们消息闭塞会错失很多机会,身为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出身的李果深谙此道。双石村种植业主要以茶叶、猕猴桃为主,他就从网上找一些种植技巧、各季节注意事项,先请种植能手们把把关,没有问题了就把收集整理好的资料分发到村民手中,或者张贴在宣传栏供大家免费阅读。他还定期登陆农业信息网等网站,下载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各类市场信息、产业信息、致富信息,帮助有需要的村民在网上发布招租、土地流转等消息,充分利用好手中的资源。
收获感动
基层锻炼助成长
在交谈中,记者听到最多的就是“感动”这个词。体弱多病仍不改坚强乐观的老两口、“4·20” 芦山地震中积极帮忙的村民、热心为他带路的大姐……他们的举动和行为,不断带给李果正能量和动力。
双石村有对老两口60多岁了,身体都不太好,大娘更是身患多种病症,每次吃药都是一大把。儿子离婚后,外出打工留下了一个10岁的女儿交由老人照顾。大爷大娘身体不好,连家里的茶叶成熟也无力采摘,经济十分困难。走访到这一情况,李果问他们申请了低保没有。听说老人并不知晓政策后,李果建议他们将情况说明和相关材料交到了镇上进行申请。“我没想到老人写的申请材料并没有过多交代自己的家庭情况,而是写了很多对我的感谢。”说到这里,李果补充道:“他们让孙女代笔,写在小学作业本上交给我的。折的整整齐齐,对我触动很大,自己也暗下决心要更加努力才对得起他们的信任。身为大学生村官,在基层这片天地能为老百姓发挥一点自己的光和热,那么我的价值就得到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