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鹤山镇双水井村的张师傅,因修建成蒲铁路,家里的4亩土地被征用,成为了失地农民。但失去土地对他家的收入影响不大,因为在鹤山镇劳动保障所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在县城工业区找到了工作,每个月收入2000多元。
征地拆迁是许多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如何保障有稳定的收入,成为了妥善安置被拆迁户的重要方面。去年以来,鹤山镇党委、政府通创新就业服务,针对失地群众就业工作,实施“掌握情况、宣传政策、技能培训、帮扶服务、政策落实”五个到位,以就业服务促进了项目用地保障工作。
掌握实情
优惠政策宣传到家
为保障产业发展、项目用地,鹤山镇梁江、双水井、城南等13个村社区涉及征地工作,被征地群众的就业保障成为了鹤山镇的重点工作之一。
“去年年初我镇开党委班子会议,明确各部门征地农转非就业工作职责。”鹤山镇分管副镇长雷光翠介绍,“拆迁前由负责拆迁项目的工作人员和劳动保障工作人员会同村社干部对拆迁区人员进行摸底,摸清劳动力状况。拆迁过程中,采取集中讲解和座谈等形式进行宣传,由拆迁人员组织动员会议,由就业、社保工作人员讲解失地农民就业促进优惠政策、社保政策,今年共计集中宣传10多次。同时,通过发放宣传资料1000多份和座谈会的形式讲解就业优惠政策,做好征地农转非劳动力失业保险及补缴社保金额测算、公示等政策宣传到位,使被征地群众能简单清晰看到自己所享受的各项待遇。”经过深入摸底调查,鹤山镇全年就新增失地农民1320人,其中劳动力798人。
授之以渔
组织开展技能培训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劳务市场需求的劳动技能,能有效地解决就业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技能培训服务,是做好失地群众就业工作的关键所在。鹤山镇相关负责人说:“为转变失地农民的择业观念,促进失地农民稳定就业,今年,鹤山镇开展针对性的提供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包含了电脑、厨师等各类培训12期,400多名失地农民参加培训。”
记者了解到,为促进失地农民就业,鹤山镇及时搜集辖区用人单位用工信息,在镇便民大厅发布,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保洁保绿等公益性岗位向失地农民优先倾斜;对有创业意愿的失地农民提供创业指导、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服务。
拓宽渠道
提升就业服务成效
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鹤山镇进行了探索,创新围绕居民小区吸纳就业的新渠道。鹤山镇劳动保障所所长杨俊说:“根据我镇目前失地农民就业工作现状和大多数集中居住的特点,我们积极探索完善集中居住区就业工作办法。被征地群众入住时,按楼栋摸清入住家庭人员的就业、社保、健康等基本情况,建立电子查询服务系统和兼职劳动保障协管员队伍,对每个家庭的劳动力进行建档工作通过小区电影放映、宣传栏、开会、电子触摸屏等形式宣传就业服务工作。将劳动力进行分类分析,将工作重点向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倾斜,提供保洁、保绿等公益性岗位,指导从事灵活就业,小区物业管理优先录用小区这些就业困难人员。”
在去年新增失地农民中,除去长期居住在外地的23人外,本地居住的775名劳动力中,目前就业的706名(其中进行自主创业的107人,在单位务工的127人,个体帮工的169人,从事蹬三轮、卖菜、家政服务等灵活就业的117人,在一产业从事养猪、承包果园等的60人,公益性岗位吸纳13人,在建筑业、装饰业自由从事泥工、木工、水电工等工作的113人),就业率达91%,为鹤山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