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窑,俯卧于甘溪镇明月村,原来叫“张碗厂”,是一口百年老窑,2008年那场地震被损坏,之后才停产,被誉为“活着的邛窑”。如今,甘溪镇明月村看好这一产业的巨大潜力,计划用3—5年时间打造明月国际陶艺村,使其成为继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和陕西富平国际陶艺村之后中国的第三大国际陶艺村。
总投资2.45亿元
首批展品崭露头角
甘溪在古时,有烧制邛窑的传统,当地的明月村,就现存一座目前四川唯一“活着的邛窑”。据了解,台湾“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被邀请来考察明月窑,认为这座一直在烧制陶瓷的老窑,属于原汁原味的典型邛窑,其烧制工艺完整保存了唐代技艺。明月窑在当地是一家烧制日常生活用品的作坊,“5·12地震”中垮塌,才停止了工作。从今年开始进行修复后,在“张碗厂”的废墟上,新的“明月窑”建成了。这个窑口,从窑炉设备、陶土分析、釉料配方等各方面,既传承邛窑优质基因,又注入来自景德镇的陶瓷生产专家富含现代陶瓷技艺的创意和技法。在今年举办的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上,作为非遗节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2.45亿元的明月国际陶艺村项目正式签约。
今年10月,明月窑在成都宽窄巷子举行首次作品展。展会展出了从2013年5月,明月窑第一次开窑之后的作品,包括当地特色陶艺作品“省油灯”、“双流壶”,以及景德镇到此交流的陶艺家们的陶艺作品,如“见与不见”、“雪山”等系列,一共500多件。展览期间共有400组近1000位陶艺家和陶艺爱好者到访。此次展览,明月窑特殊的黑釉、白釉、草木灰釉赢得极大赞誉,近400多件作品更被到访的陶艺爱好者们收入囊中。
技有耄耋老艺人
艺有景德陶艺家
割泥、揉泥、上泥头,转动轮盘,拉坯成形。在甘溪镇明月国际陶艺村实验基地,记者见到满头花发的陶瓷技艺师傅张崇明老人正坐在板凳上,对着一个飞转的轮盘,灵巧地摆弄着手中的泥土。就在眨眼间的功夫,老人像变魔术一样,手中的泥土已变成了一件精致器皿坯胎。自从陶艺村规划建设以来,明月村里像张崇明这样的传承了原汁原味邛窑技艺的老工人们,成为项目的“宝贝”,被邀请进入实验基地参加研发和教学。
耿苓是从景德镇来到明月村交流的陶艺家。明月国际陶艺村的计划打动了她,瘦瘦小小的她在村上待了一周就做了一个大胆地决定——离开景德镇,来到明月村。据项目负责人介绍,明月国际陶艺村预计通过3-5年时间,引进100位国内外的陶艺家入住明月村创业,建成创意陶瓷生产和销售基地和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
产村相融互动发展
开辟农民增收新路径
依托这一创意产业项目,实施产村相融,让当地农民开辟新的增收途径成为当地党委政府最迫切的愿望。“陶艺产业和当地的茶、竹文化互需氛围衬托,把陶艺文化融进老百姓生产生活中才能打造真正的陶瓷生产和旅游地。”甘溪镇党委书记李梅介绍到。
据了解,按照明月国际陶艺村项目建设规划,正在修建的明月小区定为乡村旅游接待试点,部分农户房屋将以陶艺文化为主进行装修设计,小区内还将另建数十个陶艺家院落,让陶艺爱好者感受产村相融的浓厚氛围;正在修建的明月湖畔,还将建设陶艺博物馆,配套茶、竹文化互动的俱乐部,游客在竹林中,边品茶边鉴赏陶瓷作品。
据李梅介绍,通过各类宣传,陶艺村项目吸引了众多陶瓷考古界、文化界专家学者、广大陶艺爱好者、各种陶艺组织和四川大学、成都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等前来参观。目前,已接待访客1000余人次。项目一期在明年建成后,将组织游客参观学习陶艺制作,为在校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场所,同时将开发陶艺艺术品展卖。
未来的明月村,不仅将成为川西地区特色鲜明的陶艺村,而且还必定是成都新农村建设的示范,使之成为蒲江文化旅游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