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灾区产业发展振兴系列报道·到理县看寨子”活动进入第二天
昨日,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为核心的“到理县看寨子”采访活动进入了第二天。本报记者与20多家全国媒体一起,继续沿着理县“藏羌文化走廊”逛寨子。成渝两地的原生态绿色蔬菜种植基地朴头乡和夹壁乡夹壁官寨、集自然风光与藏族特色为一体的米亚罗八角雕村和古尔沟丘地新村,成为媒体记者们昨日长枪短炮关注的焦点。
“我县按照‘传承历史、保护历史、创造历史’的原则,加强了博物馆、传习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建,同时,立足理县实际,建成了理县文体中心,还将村文化室、农家书屋等合建成为村民活动中心,”理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晓琳介绍说,“目前已经全面完成13个乡镇藏羌民居风貌改造任务,建成的古羌特色桃坪、嘉绒风情米亚罗、温泉魅力古尔沟和大唐古镇薛城四个重要节点也已经向游客开放,彰显出不同的文化底蕴。”
逛农耕藏寨
体验原生态种植园区
位于理县西南部的朴头乡朴头村距离县城10公里,是全县户数和人口最多的村。该村农业、水利和林业资源都很丰富,原始森林、草甸、冰川和温泉等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开发潜力巨大。走进朴头乡朴头村的关口新组,整齐的院落布局在一大片白菜园地旁,在青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欣欣向荣。“朴头乡是成渝两地的蔬菜基地,其中,大白菜的年产量超过500万吨,是朴头乡的支柱产业。”朴头乡人民政府党委书记王天宝告诉记者,“我们采取了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形式,从产到销都实现了一条龙配套。经过农业技术的改进,目前我们这里的大白菜已经实现了一年产三季,全年的亩产已经达到2万吨左右,出产的大白菜主要供给成渝两地。”
朴头村的另一个村民小组甲司口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在这里不仅有规划整齐的整片农作物基地,还可以看到罕见的藏式碉楼。“我们在灾后重点对村道、饮水和健身广场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建设,目前已经有完善的游客接待中心、视觉导向系统、停车场等旅游配套设施,将田园风光、民俗风情、藏式民居融为一体;我们还积极开发高原日光浴、徒步登山、民族歌舞表演和农耕体验等旅游项目,完善了观光、休闲、度假、康体等多项旅游服务功能。”王天宝自豪地说。
观“孔雀饮水”
八角雕寨美丽如画
被誉为“嘉绒藏族歌舞之乡”的米亚罗镇八角雕村是采访团昨日的第二站。该村主要种植大白菜、莲花白和莴苣等无公害经济作物,是成都地区秋淡季重要的蔬菜供应基地之一。尽管农业是这里的重要产业,但记者发现,这里的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也相当完善。“八角雕村在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突出藏式特色,大力整合扶贫攻坚行动和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的项目资金,全面改造了篝火广场、水景观、冷饮广场和绿化带、停车场等旅游配套设施。”米亚罗镇党委书记姚刚介绍说,“我们这里主要针对自驾游的游客,他们多数是经国道317线红原大草原、若尔盖、川主寺和九寨沟旅游的,途经八角雕村稍作停留。”他告诉记者,在八角雕村,标间价格为100-120元,正餐一般人均30元,且国庆大假价格基本保持不变。“在距离村庄仅200米左右的米亚罗集镇每天下午6点半以后都会有歌舞表演,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欣赏和参与最原生态的自发式锅庄。”
八角雕村不仅修建得十分具有民族特色,村里热情的村民更是民风淳朴、个个都是天生的舞蹈家。记者在现场看到,身着民族服装的人们正在这里举行名为“孔雀饮水”的仪式。身着节日盛装的藏族姑娘们一边唱歌一边弯下腰来,像孔雀一样用嘴衔起盛满美酒的碗,并一饮而尽,再用嘴把碗放回原处,整个过程完全不用手辅助就可完成。“这种仪式是我们欢迎重要客人和举办重要庆典的时候才会表演的,”村里的长者告诉记者,“这种独特的表演方式一般难以看到,但是游客们如果要求,我们都是可以为大家表演的。”据了解,目前米亚罗红叶观赏区从国道317沿线变为了米亚罗沟、菩萨沟和斯博果沟,国道沿线则依然可以观赏到大片的彩林。
打造高端游
到夹壁官寨体验“土司”生活
“夹壁土司官寨”名称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几百年前有一位年轻的土司,他为了向上天祈雨,在佛前跪了三天三夜,并许下诺言,自己终身不娶、皈依佛门,终于感动了上苍,降下大雨,缓解了三年的干旱。”夹壁乡书记汪尔甲讲起这个故事的时候,幸福感溢于言表。记者在这里看到,斥资上百万打造的纯手工藏式民居已经完全可以满足高端旅游的接待要求。“我们这里每间房的装修都要花十几万,全都是用手工雕刻的木质家具布置出来的,还专门请会画唐卡的匠人在上面绘出美丽的图案。”老板三朗头告诉记者,“我们嘉绒藏族喜欢精致的木刻,所以家家户户的家具都是纯原创的,这样的房间淡季一般只需要120元即可住一晚,旺季也不会超过300元。”据介绍,这里的藏式民居一般以石、木为材料依山而建,每家的建筑面积都在300平方米以上,色彩则以红、黄、蓝三色为基调,室内都显得富丽堂皇。
“我们全村共有耕地580亩,大部分蔬菜种植地都安装了喷灌系统,大大节省了人力,也有效提高了产量。”村主任让太告诉记者,“目前我们村每年对外销售特色蔬菜3800吨左右,2010年实现人均收入4584元,位居全县前列。”记者看到,目前全村已新建成村活动室、文体广场、水文化广场、观景亭、公厕等,整体风貌得到了全面改善,具有较强的高端藏式旅游接待能力。(记者 唐舒 理县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