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25日,本报《健康成都周刊》曾推出一期《寻找成都区县的手术牛人》报道,其中一个手术牛人,就是蒲江县人民医院大外科主任、肝胆胰专家杨德义。他不光医疗技术高超,对病人更是出了名的好,为了给年龄大、耳朵不好的老人解释清楚病情,他可以花20分钟,扯着嗓子使劲说,把自个儿的嗓子都说哑了。在蒲江县,一提到杨德义医生,没人不竖大拇指的。
“众望所归”,这词仿佛是为杨德义这样的医生“定制”的,在五一劳动节来临前,他被评为成都市劳动模范。蒲江县人民医院院长曾雪峰在谈到杨德义时就说:“他是群众最爱戴的专家,也是医院最需要的专家,他用实际行动给广大医务工作者树立了一个标杆。”
那么,杨德义这个“标杆”是如何做的呢?
敬业奉献的医生
病人总愿意选择他
杨德义从1982年参加工作到现在,已经从医30多年。“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这句话,在杨德义身上就能找到最确切的解读。“他的医德没得说,一直凭良心和尊严行使职责,把病人的需要当作自己最大的追求,把爱心和汗水献给了渴望生命的病人,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融入到救死扶伤的事业中。”蒲江县人民医院的同事这样评价他。
医生杨德义这样理解“医生”这个职业:“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重要的是要有医者德为先的精神。”作为大外科主任,他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因而在面对利益诱惑时,他能做到一尘不染。几十年来,他拒绝了多少宴请、拒收了多少好处,捐了多少钱,根本无法用详细的数字来统计。
来杨医生这里看病的人都知道,杨医生脾气好,说话慢条斯理,耐心极佳。一次,一位听力不好又不识字的老人家来找他看病,他扯着嗓子说了20多分钟,看完这个病人嗓子都嘶哑了。一次,有位病人指名要杨主任给他做手术,其他人都不行,但是这台手术需要10多个小时,对于当时已经56岁的他来说是个巨大的考验。面对病人的信任,他从不推脱,做完手术的那一瞬间,整个人都有些虚脱。一次,一次,还有很多的一次……身边的年轻医生和护士看着都觉得心疼,他却说:“我累就累一会,可却关乎病员一辈子的健康。”就是因为他对病人的付出,在外科病患眼里,他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主心骨,有了他,大家才觉得安全、放心。
甘做人梯的医生
同事总是很爱戴他
杨德义是蒲江县远近闻名的“一把刀”,强将手下无弱兵,他所带领的外科团队也不差。
杨德义带领的团队为什么能做得如此优秀?他有一个指导思想:随时牢固树立着“夯实基础是根本、思路培养是关键、工作严谨是保障”的临床工作理念。作为大外科主任,他坚持“规范管理、学术立科”的思想,严格要求每一位医护人员,在他的高标准要求下,时间一长,一支素质高、技术硬的外科专业医护队伍便被锻造出来了。
2011年,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托管蒲江县人民医院后,市三医院下派了许多的专家、教授到医院科室指导工作,杨德义带领的外科也有2位专家。作为蒲江的知名老医生,杨德义并未“倚老卖老”,他非常虚心地向比他岁数还小的专家、教授们请教,“杨主任比我们还虚心”、“认真得很哦”是科室年轻同志的评价。后来,杨德义觉得请教已不能满足他对新知识、新技术的追求,又向院部申请在上级医院进修。他的这种求学精神,也带动了科室的学习热潮,涌现了一批肯学、肯干的后备人才。
作为蒲江县肝胆胰学科的带头人,杨德义立志把经验要留给年轻的医生,他说:“我都快60岁的人了,我的经验不仅医生用得着,重要的是病人也用得着。”他除了在工作中进行耐心的传帮带外,还多次走上讲台,讲解医学理论知识,把自己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的医务工作者。针对有些手术县人民医院当时还不能开展,病人疲于奔波在成都和蒲江之间的情况,杨德义带领他的外科团队,攻坚克难,积极组织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成功开展了许多三级甲等医院才能开展的项目,分别获得了县级科技奖。如“经腹直肠癌超低位吻合保肛术”、“重症胰腺炎的临床研究与治疗”、“腹部肿瘤联合全脏器切除术”等,特别是他组织开展的“直肠癌经肛门乙状结肠、肛管吻合术”填补了医院在这一技术领域的空白。
本色不变的医生
成就总是很青睐他
有的人,在接近退休年龄的时候,会选择所谓的“平稳过渡”,但这个词在杨德义那里失去了效力,“医生这个职业,就是做到老学到老的,一天不学都落后。”因而,他将自己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学术上,他紧扣时代脉搏,搞研究、写论文,先后在国内专业期刊发表论文4篇。他有丰富的专科诊疗经验,尤对肝胆胰疾病的诊治具有很高的造诣,所以他利用临床积累的经验,多次在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并有多篇论文在全国医学学术会议上交流。
杨德义以精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温馨的服务,演绎了一个个动人心弦、感人至深的故事;他用真诚、平等、善良对待每一位患者;他用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去呵护每一条生命。正是工作上的出色,他曾被评为成都市“优秀共产党员”,被蒲江县卫生局授予“先进工作者”等称号,所在科室被评为先进集体。
如今近六十岁的杨德义,依然奔波在临床一线,手术台上几乎每天都有他的身影,回家后仍坚持学习钻研,就如几十年前一样,时间改变的只是他的容貌,改变不了的是他的仁心和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