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舌尖游青城——煮了30年的张醪糟

(编辑:admin 日期:2014年08月08日 浏览:次)

 

  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

  家族的秘密,食客的领悟,美味的每一个瞬间,无不用心创造,除了世代相传的手艺,还有生存的信念,以及流淌在血脉里的勤劳和坚守。

  ——这是《心传》的解说词,而今天的舌尖上,说的是《秘境》,将目光聚焦于隐秘在人们视线之外的鲜活民间美食,以及这些独特食物背后的多样生活。

  在当下的青城山,遍布公路两边的“某鸡肉”、“某煮血”,如出一辙的汉风招牌,正楷字体,乃至于招牌菜也是极其相似的凉拌土鸡肉、水煮肥肠血旺……

  但在青城山往街子古镇方向下穿隧道出来,东软学院校门再往前,场镇口孙思邈塑像背后小路的尽头,却有那么一家不怎么高大上的小店,张醪糟,开了30年。

  张醪糟很健谈,一家人从他父母那一辈儿开始,就是挑起一副担子,在场镇上卖醪糟。到他本人,也已经做了30年的醪糟,选上好的江米制作的醪糟,不是节假日,一天也可以卖掉一大缸。

  用舀水的瓜瓢,浅浅一勺的水,兑上红糖,水温不高的时候打下去几个土鸡蛋,江米粉子是事先调好干湿度的,等土鸡蛋以非常完美的姿势定型之后,再飞快地掐下瓢里头,所有的火候和力道,已经重复了30年,超过十万次,老板一边跟客人聊天,一边就把开水烫过的大瓷碗摆好,一碗红糖醪糟蛋,就冒着热气端上来了。

  然后是糍粑。红糖,黄豆粉,黑芝麻,和糍粑的相逢,温度刚刚好,甜度也是嗜甜的食客们可以接受的程度,黄豆粉中和了红糖的黏腻,偶尔被咬开的黑芝麻和糍粑的粘牙形成反差,成为小小的插曲。

  最后,如果是你吃甜的吃到顶起了,旁边小饭馆喊一份钵钵鸡过来,过量的花椒和偏淡的咸味,还有脆爽的土鸡肉,在中和掉甜味的同时,更会麻掉你的舌头,让你停止过量海吃的念头,八分饱,刚刚好。

  张醪糟是个妙人——“有电视台要来拍我,我说不要来,我没有钱。”

  “有工商局的找我,喊我注册个商标,把我的醪糟弄进超市里头卖,我不想那么累,如果钱挣得比原来没有多少,要是反而把病累出来了,值不得。每天卖点醪糟,把一家人的生活搞起走,搞好,就够了。”

  “我的醪糟卖了30年,敲了几十万个鸡蛋,你煮的蛋肯定没有我的好看噻,干啥子买卖,要的都是一个专业,不专业,不钻研自己的手艺,不把自己的岗位干好,到哪里都没有生意。我做小店是这样,你们做大生意的也应该是这样,你说是不是?”

  就好像《心传》的解说词那样——

  从手到口,从口到心,中国人延续着对世界和人生特有的感知方式,只要点起炉火,端起碗筷,每个平凡的人,都在某个瞬间,参与创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诗。

  PS:张醪糟很大牌,傍晚7点基本上就关门回家了,如果去得晚,记得打电话喊他等等你。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0条评论
返回前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