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小考

(编辑:admin 日期:2014年05月02日 浏览:次)

濮人

司马迁的《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记载,牧野之战前夕,周武王誓师:嗟!我有国冢君,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纑、彭、濮人。公元前1046年,参加周武王讨伐商纣的濮人,为先秦时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古老民族,今蒲江地区为其生活区域之一。文字学家考证, 字的转音,实为一义。蒲江之名,与先秦时期生活此地的濮人,存在莫大的渊源。

                       蒲阳县

关于蒲阳县,南朝时的《益州
记》有"秦置蒲阳县";《旧唐志》记载:“依政秦蒲阳县,梁置邛州于蒲阳”;《
读史方舆纪要云:依政故城,本秦之蒲阳县,汉为临邛县,后魏析置依政县,为蒲阳郡治。

根据上述材料,我们可知:秦国灭蜀后,在蒲江河流域之北设蒲阳县(据考治地今邛崃县牟礼乡永丰村旧名新场)。依中国阴学说,山南为阳,水北为阳”(《谷梁传·僖公二十八年》),显然蒲阳县之名与蒲江河密切相关。至少,在战国末期,“蒲江”两字就已经出现了“蒲”字,至今已经有2300多年的历史了。

 

仆千水·布仆水·布濮水

 

汉书·地理志记载,临邛,仆千水东至武阳入江,过郡二,行五百一十里。”西汉时,有“仆千水之说。北魏时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江水又与文井江会,李冰所导也。自莋道与蒙溪分水,至蜀郡临邛县,与布仆水合。水出徼外成都西沈黎郡。汉武帝元封四年,以蜀郡西部邛莋置,理旄牛道,天汉四年置都尉,主外羌,在邛来山表。自蜀西度邛莋,其道至险,有弄栋八渡之难,扬母阁路之阻。水从县西布仆来,分为二流。一水迳其道,又东迳临邛县入文井水。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记载,临邛县“有,从布来合文井江”。至少南北朝之前,就有“布仆水或者 布濮水之说。

秦汉之际南北朝之时,蒲江河流域隶临邛县,其境内各河汇流为今南河入岷江,统称仆千水布仆水或者 布濮水

 

                                             蒲江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关于蒲江有两处记载。

其一孝宣帝地节三年,罢汶山郡,置北部都尉。时又穿临邛蒲江盐井二十所,增置盐铁官。西汉宣帝地节的年号在公元前1世纪。如果,此记载所实的话,蒲江两字的最早出现当不会迟于西汉,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其二,武阳县郡治有王乔彭祖祠,蒲江大堰灌郡下六水门。

晋常璩《华阳国志》里的蒲江两处记载,为现可考之最早的确切文献记载。至今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

当然,两文献的蒲江应该是指的蒲江河流域。

 

                    蒲口顿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邛州》记载,“梁益州刺史萧范于蒲水口立栅为城,以备生,名为蒲口顿。武陵王萧纪于蒲口顿改置邛州,南接邛来山,因以为名,领依政一县。”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五记载,邛州临邛县梁益州刺史萧纪于蒲水口立垒栅为城以备生獠名蒲口顿

蒲水口应该为邛水与蒲水之交汇处,据考蒲水口在今邛崃市回龙镇,南梁时在此设蒲口顿邛州依政之州县治地。蒲口顿的设立应该与当时与獠人的战争有关。

 

蒲阳郡·蒲原郡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邛州》记载,“依政县,本秦临邛县地,后魏于此置依政县属蒲阳郡。”

旧唐书·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记载,“依政,秦蒲阳县。汉临邛县。梁置蒲口镇及邛州。后魏改为蒲阳郡,置依政县。隋改为临邛郡,治依政。梁、魏邛州,在今县西南二里,后周移治于今所,后移治于临邛。”

从此两个材料,我们可知西魏置蒲阳郡,名称沿袭秦时之蒲阳县,依政县属之,隋初郡废改名为临邛郡

《隋书》卷二十九:“蒲江西魏置。曰广定,及置蒲原郡,开皇初郡废。”

唐朝李吉甫《元和郡县志·邛州》记载,“临溪县,本秦临邛县地,后魏恭帝于此置临溪县属蒲原郡。”

从此两个材料,我们可知西魏置蒲原郡,辖广定与临溪二县,隋初开皇年间郡废。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诏悉罢全国诸郡,以州统县,蒲阳郡与蒲原郡的废除应该与此有关。

 

蒲江县

 

《隋书》卷二十九:“蒱江西魏置。曰广定,及置蒱原郡,开皇初郡废。”

《旧唐书》记载:“蒲江,汉临邛县地。后魏置广定县,隋改为蒲江,南枕蒲水故也。”

“蒲江县”名在历史上的出现始于隋朝,县名之来源于蒲水。然而,为什么当时不沿用广定旧名,一定要改易县名呢?这里,还有一段故事。
    隋文帝
开皇二十年600年)废太子杨勇为庶人,改立杨广为太子。为避讳,天下州县,含广字,必须重新易名。于是,隋文帝仁寿元年(601),诏改广定曰蒲江。从此,蒲江县名一直沿用至今。   


网友评论:


返回前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