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孤石山非彼孤石山

(编辑:admin 日期:2014年05月02日 浏览:次)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记载,临邛县古石山,有石矿,大如蒜子,火烧合之,成流支,甚刚,因置,祖庙祠。汉文帝时,铜赐侍郎邓通,通假民卓王孙, 岁取千匹;故王孙赀累巨万,邓通钱亦尽天下

古石山,即为孤石山。

宋元之际的马端临《文献通考·舆地考七》里,邛州的记载为:“邛州,秦、汉并属蜀郡(南有邛来山),后汉及晋皆因之。宋、齐并属晋康郡。西魏置邛州。后周置临邛郡。隋废为县,并入临邛县。唐复置邛州,或为临邛郡。属剑南道。领县七(宋同)。宋属成都路。贡丝布。领县七,治临邛。临邛(晋县。有大井、邛池);火井(隋县。有孤石山、火井);蒲江(隋县。有蒲川、百丈水);依政(西魏县。有蒲江、斜江);安仁(唐县。有斜江);临溪(西魏县。有孤石山。后废为镇);大邑(唐县。有竹王祠、嘉鱼穴)。”

可见,历史上邛州地区有两个孤石山的记载。

其一为临溪县(今属蒲江)孤石山。

其二为火井县(今属邛崃)孤石山。

那么,《华阳国志》记载的临邛县古石山”,到底是历史上临溪县的孤石山呢,还是火井县的孤石山呢?

我认为,《华阳国志》记载的临邛县古石山”当为临溪县的孤石山,非火井县的孤石山。

首先,古石山”即为临溪县的孤石山,古今众多典籍文献里均有明确的记载。唐朝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关于邛州临溪县的记载:孤石山在县东十九里,有矿大如蒜子,烧合之成流支,甚刚,因置官。《元和郡县志》临溪“孤石山”记载与《华阳国志》临邛“古石山”的记载并无二致。显然,临溪“孤石山”当为临邛“古石山”。北宋初年乐史的 《太平寰宇记》则直接称临溪县古石山,在《华阳国志》与《元和郡县志》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山中有祖祠,铁冶之家多祀之。”民国年间著名的地质学家章鸿钊的《古矿录》,有“临溪县古石山”的记录,地址在“今蒲江县北五十里。”民国时的《邛崃县志》考述:“王蜀女状元黄崇嘏墓,旧志:在州西火井槽。崇嘏山,按旧志‘山川’,有孤石山,在治西七十里。《九域志》:火井县有孤石山。即《华阳国志》之古石山也。有石矿大如蒜子,火烧合之成流,支铁甚刚。自黄崇嘏后遂名此山为崇嘏山,而孤石山之名遂没。又因黄墓在此山,土人遂名崇姑山。”民国《邛崃县志》认为,火井县孤石山即《华阳国志》之古石山,实为大误!宋朝王存的《元丰九域志》关于火井县的记载仅为:“州西六十二里。六乡。平乐一镇。火井一茶场。有孤石山、火 井。” 《元丰九域志》从没有说过,“火井县孤石山即《华阳国志》之古石山也。”显然,民国《邛崃县志》认为火井“孤石山”即为临邛古石山,有穿凿附会之嫌。《蒲江县志·文物古迹》(1992年版)之“古炼铁遗址”云:“敦厚乡古石山炼铁遗址,现有铁砂墩3处,保存较好,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其次,从铁矿资源情况分析,历史上临溪县盛产铁矿资源,而火井县却少有铁矿资源记载。《新唐书》记载,“临溪,中下。有铁。火井。中下。有镇兵,有盐。”清乾隆《蒲江县志》记载,废临溪县“有临溪河,一名铁溪河”,“山中久产铁也。”清末杨子元的《蒲江乡土物产读本》记载,蒲江产铁之区,县北三十里铁溪河为最,县东北十五里铁溪沟次之。铁溪河即为今贯穿蒲江县北境之临溪河。蒲江县《西崃乡志稿》,“现存有古代之冶铁余渣五十多处”。《蒲江县志》(1992年版)记载,蒲江铁矿类型有赤铁矿、菱铁矿、褐铁矿三种,其中菱铁矿“呈结核状,产于熊坡背斜下侏罗系香溪组煤系页岩和砂质岩中,尤以煤层顶部较富集,如‘厚炭’顶部,菱铁矿结核似层状厚10厘米,作条带状分布,色呈钢灰或棕红,结核最大直径40厘米,一般有鸡蛋大小,可供小高炉炼钢”。蒲江“ 菱铁矿”与《华阳国志》所说古石山,有石矿,大如蒜子,火烧合之,成流支,甚刚”的记载甚为相符。今天,蒲江境内冶铁遗址11处,分布在大塘、复兴、成佳、大兴、西崃、高桥、敦厚、寿民、天华、西南、东北等乡。在这些遗址中挖出的铁砂层,其厚度为13,每处面积约0.56亩不等。故而,从铁矿资源分布来看,古石山”当为临溪县的孤石山而非火井县的孤石山。

再次,考古调查证实,古石山是在蒲江县敦厚乡大同村三角堰一带。

2007年四川蒲江冶铁遗址试掘简报》(《四川文物》 200804期)证实:“古石山遗址位于蒲江县西来镇(原敦厚乡)马湖村十六组(原大同村)三角堰,地理位置为北纬38°1849东经103°3303,海拔502米。” 《蒲江县志》(1992年版)之“敦厚乡”云:“大同村古石山有古冶铁遗址3处,总面积7000平方米,铁砂面积厚5米,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综上所述,我认为《华阳国志》所载之古石山”当为临溪县的孤石山,非火井县的孤石山。毋庸置疑,古石山冶铁遗址应该是在今蒲江县境内之西来镇(原敦厚乡)马湖村十六组(原大同村)三角堰,而不是在今邛崃市境内的火井镇


网友评论:


返回前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