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了翁 蒲江鹤山书院

(编辑:admin 日期:2014年05月02日 浏览:次)

魏了翁  蒲江鹤山书院

 

书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起源于繁荣的唐代,到了宋代,达到了全盛时期。传统书院主要以讲学研修、藏书出版、接待访学等为重要功能。历史上,岳麓、白鹿洞、睢阳、嵩阳等四大书院曾盛名天下。我县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和书法家魏了翁曾在蒲江创办鹤山书院,后在湖南靖州再办鹤山书院,据《宋史》记载,当时“湖、湘、江、浙之士,不远千里,负笈从学”,影响巨大。

书院是中国文化人心中永远抹不去的记忆,是中国文化人所向往的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传统书院在近代渐趋衰落,历经近百年的沉默,如今又悄然兴起,中国文化书院、万松浦书院、北洋书院、白鹿书院等书院就是其中的代表。我县曾经是书院的故乡,是国学传承的重要载体。近期,本刊开辟专栏,推出系列相关文章,以飨读者。

 

魏了翁《鹤山文钞》十一卷有《书鹤山书院始末》,其文云:“开禧二年秋八月,临邛魏了翁请郡西还。既又三辞聘召,遂得迁延岁月,邱园之乐者累年。先庐枕山,与古白鹤岗阜属连。山之巅,则修竹缘坡,循坡而上,草木胶葛;又上焉,则荆棘之所于也。有烽燧故基,相传为李唐时西南夷数大入,是为望敌之所。盖居一县之最高峰,故县人亦罕至其地。一日,与家人穷齐颇变,面前隈支一峰,欲即之而不得。则除剪其荆棘,蒙犯虺蜴,聚足而上,则其地平袤,衡广二百尺,纵数里。无复侧峻凹凸,殆天閟而地藏者。隈支中峰,复屹立其前,如有巨人端士色授面承欤?遂卜室贮书其上,与朋友共焉。会居心制,未即功。”

纵观《始末》,我认为了翁先生创办的鹤山书院原址应该在与其父墓地相连的白鹤岗阜。

那么,魏了翁的父亲的墓地又在哪里呢?

据魏了翁的《赠王彦正》记载:“嘉定二年,余以心制里居。宅兆未卜。闻资中王直夫雅善青囊之术,即具书币致之。居三日,余表兄高南叔拉与登隈支山,过蟠鳌镇,历马鞍山。未至山数里,直夫顿足而言曰;‘由长秋山而下,干冈数里,其下当有坤申朝甲乙出之水,子之先君子其当葬此乎,’下而卜之,果如所云。遂为今长宁阡。”

因此,我们不难知道魏了翁的父亲的墓地是在长宁阡。

但是,白鹤岗阜、长宁阡又在哪里呢?

从资中风水家王直夫与魏了翁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王直夫道“子未有室,居子之先庐,被山带江,其上有山,与马鞍之朝向若相似,然隈支为巽己峰,实当其前,傥知之乎?”原来,白鹤书院旧址的西北方向有一隈支山,这与魏了翁的《书鹤山书院始末》里所叙述的,“面前隈支一峰”与“隈支中峰,复屹立其前,如有巨人端士色授面承欤?”,完全记载一致。

由此,我们基本清楚了魏了翁的鹤山书院原址应该在其父亲的墓地长宁阡之上,隈支山之下的白鹤岗阜。魏了翁是这样描叙其地形的,“其地平袤,衡广二百尺,纵数里。无复侧峻凹凸,殆天閟而地藏者”。

如果,我们能够弄清楚长宁阡与隈支山在哪里,鹤山书院的原址就可以大体确定下来。

魏了翁有一诗《自长宁阡过灵泉兄墓势黄经从隈支以归》,“晨策犯层巅,危如峭壁缘。溪明人在地,路绝马行天。松倚露云立,稻依霜雨眠。不知岁年晚,抚事亦悠然。”此诗里的灵泉兄是其同胞长兄高载(字东叔)。高载知灵泉县(今成都龙泉)时,“会以母丧,自伤不得侍养,曰:‘吾何以生为也!’哀毁而卒。”魏了翁尚有《蟠鳌孙通直挽诗》,“趋义古君子,辞荣真丈夫。泽车款段马,古锦小奚奴。老树檠苍干,修庭拥碧梧。发潜无巨笔,斜月照龟趺。”叶适《水心文集》卷七有《魏华甫鹤山书院》诗云:“苍崖有顶我为庐,日君月妃崖下趋”。可惜,我们从这些诗中发现不了什么有价值的线索。

我们还是回到了翁先生的《书鹤山书院始末》去发现蛛丝马迹吧!

该文中有两个特殊的线索。

其一:书院附近“有烽燧故基,相传为李唐时西南夷数大入,是为望敌之所。”如果今天我们能够发现这一遗址,问题将迎刃而解。

其二,隈支山系“盖居一县之最高峰,故县人亦罕至其地。” 1996年在鹤山镇蒲砚村进行的一次考古发掘中,出土了明朝奉直大夫孙礼的墓志铭,中有“改葬芝山”,“芝山”即“隈支山”。“芝山”今名“玉芝山”,山顶在鹤山镇的樱桃村,山顶海拔1004.3米,为县境内最高峰。由此,我县史学老先生龙腾认为,“魏了翁鹤山书院所在地确实应该在今天鹤山镇的樱桃村玉芝山。”

确实,隈支山应该是今天蒲江鹤山镇的樱桃村玉芝山,但是如果就说隈支山就是鹤山书院原址,恐怕与记载不甚相符。不过,我们从龙腾老师的考证中,大致发现了鹤山书院原址应该是在今天蒲江鹤山镇的樱桃村玉芝山下的一比较开阔之地。我们寄希望于李唐烽燧故基的发掘,以此了进一步落实鹤山书院原址。

明成化七年(1471),蒲江邑令邵有良重修鹤山书院于县城北一里处,为今蒲江中学校址内,其书院地址已与原址相去甚远。

(陈学林)


网友评论:


返回前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