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八年1803年--蒲江驭虹桥逸事

(编辑:admin 日期:2014年05月02日 浏览:次)

 嘉庆八年(1803年)--蒲江驭虹桥逸事  

嘉庆八年(1803年)--蒲江驭虹桥逸事

 

    蒲江老东门桥,又名驭虹桥,兴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早于邛州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修建的老南门桥。

据传,两桥竣工后都奏请皇上封为“川南第一桥”。邛州的奏折把“川南第一桥”的“桥”直接写为“桥”,而蒲江却把“桥”写成“硚”,并奏明开桥之日天空突现彩虹,故名驭虹桥。结果皇帝颁下金口玉言:邛州南桥,乃木桥,可经六十年风雨;蒲江驭虹桥乃石头建造,可永垂不朽。邛州老南门桥果在六十年后被洪水冲垮,而蒲江的驭虹桥至今犹存。

蒲江地属川西,为什么要说成“川南第一桥”呢?因为在清朝时,邛蒲大一带都属于“四川省上南道”管辖。

当时,蒲江东郊一带居有周、徐两姓望族,建桥时由周家和徐家各独建一桥洞,其余七洞公开“挂功集资”。周、徐两家对桥址存有争议,周家住何山碥一带,要把桥建在“三百斤水碾”(原龚水碾,现已废)。而徐家大多住在盐井沟、楼子坪一带,坚持要修在现在的桥位上。最后,两家合议决定把桥址定在现在的位置上。

大桥动工后不久,工地上来了一位瘦骨零丁的汉子,衣衫褴褛,肩上搭一条破“上马子”(一种两头可盛物的布口袋),装有斧头、铁錾等工具,要求在工地上“找一口饭吃”。工地掌墨师见他衣服破烂,便拒绝了他。那汉子只得到工地附近鼓匠街上的郑家客店住下。客店老板十分和善,见他是外地人,容他吃住,也不问他要房钱和茶饭钱。他倒也不客气,每日吃饭喝茶,偶尔还到客店后院的墙脚下的一条长石上錾几錾子。

一晃三年过去,那汉子向郑老板辞行:“郑掌柜,这几年不知欠下你多少饭钱和房钱。不过,我在你后院墙脚打磨了一块石头,我走后,如果有人来买,你就要他把我欠你的钱一齐付给你。”郑老板说:“客官,没关系,我们又不是一天两天的交情了。再说那个会来买那块石头哦!” 那汉子肯定地说:“有的,一定会有人来买,告辞了!”他一出店门,一转眼便不见了人影。

大桥快要“封龙口”完工了,可是工匠们做的“封龙口”石头不是长了,就是短了,不是宽了,就是窄了,就连掌墨师亲手做的也不行。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郑家客店的一位伙计对掌墨师说:“我们老板的后院里有块石头和这个‘龙口’的大小差不多。”掌墨师找到客店老板,郑老板告诉掌墨师:“这块石头,是一位客官住在这里,花了三年工夫打成的。据说是当年你们看不起他的手艺不用他。他临走时留话,有人要用这块石头,便要替他付清三年的房钱和茶饭钱。” 掌墨师把那块石头抬去一试,如同鬼斧天工一般,恰到好处,心想,自己不是得罪了神灵就是遇到了高人,只得付钱买下那块石头。

再说“开桥”那日,蒲河两岸彩旗飘扬,商贾云集,龙灯、狮子灯各展绝技,鼓乐喧天。知县亲到会场司礼台主持开桥仪式,名流士绅、举贡生员逐一趋前祝贺,村姑野老、黎民百姓前呼后拥一睹“开桥”盛况,周徐两族、众会首和工匠头目更是披红挂彩、喜气洋洋。

吉日将至,恰逢迎亲的队伍吹吹打打来到桥头。知县突生雅兴,传谕要新娘子带头踩桥,还要说上“四言八句”。

那新娘子出生书香门第,为人大方,听说县太爷要她带头踩桥,也不推辞,准备踩桥。这时,天空突然出现一道彩虹,十分美艳。只听执事司仪高喊一声 “吉日已到———” 立即鞭炮声响。新娘在“红娘”和“伴娘”的扶持下跨出花轿,缓缓拾级而上,边走边念:

新人来, 遇开桥,

太爷让我踩新桥。

此桥非是平常桥,

鲁班下凡神工造。

天上在把彩虹现,

彩虹更象这座桥。

千年万载桥长在,

取名就叫驭虹桥。

在众人的一片喝彩声中,踩桥仪式结束了。

笔者年幼时所见的驭虹桥,虽已历经百余年,但仍然古朴端庄、雄浑刚健。那时的驭虹桥在给人们带来便利交通的同时,也带来无穷无尽的乐趣和繁华。

当时,桥东称为“横街子”,从“横街子”要登二十余步石阶方能上桥。东西两边桥头供有“石牛”、“老虎”、“土地”、“阿弥陀佛”、“护桥神兵”等,并各有一“灯杆”,灯杆顶上的灯被称为“天灯”。每逢月黑之夜,站在桥东看桥西的天灯,好像是在 “后山子”(今北门坡)上,而站在桥西看桥东的天灯,又好像在长秋山顶上。

桥东有好几家饭店,而桥西的王爷庙是东北乡镇联保处、镇公所的所在地。当时,端公给人“打保符”或“解毛人”到东门桥下时,要唱:“东门桥下抬头看,两头栽的是活灯杆。这头又在开饭店,那头住的是乡官……”

每逢赶场天,桥道的左边,面摊、粉摊、血旺摊、酒摊、水摊、烧腊摊、成衣地摊、叶子烟摊和酒米稀饭、糖烘(音孔)红苕、发糕馍馍、棕子粑粑……一家挨一家,从桥头摆到桥尾;而桥道的右边,则是扫帚、竹扒、犁耙、犁卜和红白甘蔗、花生胡豆、地瓜黑桃、花红柿子……五花八门,从桥尾摆到桥头。仅剩下桥中间供赶场的人行走,虽然拥挤,但显得十分繁华。

闲场天,东门桥上很多人钓鱼。东门河中的鱼,种类很多,人们用玉米钓鲤鱼,用蚯蚓钓鲫鱼或鲢鱼,用桑叶钓青波鱼,用蜻蜓钓窜杆鱼,用花生米钓土风鱼……

如果是夏天晚上,桥上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大人们手摇芭蕉扇,背倚栏杆,边乘凉边摆龙门阵边欣赏蒲河的夜景。而小孩们则在桥头上玩捉迷藏、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或者大摆战场打明仗,号角风鸣,你来我往,乱冲乱吼,闹得不亦乐乎。

1948年的农历713日,山洪暴发,东门坝上水深数尺,一片汪洋。就连城内东南二街,也水深数尺。结果,驭虹桥从东起的第五、六洞之间的桥身被洪水冲毁。同年冬天,东门大桥维修工程动工。

由于资金不足,施工无法正常进行。当时的开明绅士、县副参议长戴成章慷慨解囊,典当了二十亩田,请了二十担(4400市斤)黄谷的谷会,一并捐给修桥开支,大桥维修工程才得以完工。美中不足的是,重建的两孔桥洞,造型上不如原来的刚健有力,桥栏杆上龙头和龙尾的造型也不如原来的那般神韵了。

当然,现在蒲江河上,已修建了几座现代化的新桥。昔日勾通两岸的交通要道——驭虹桥,它本身的功能,也就显得不很重要了。但作为见证蒲河两岸古时繁华的历史遗迹,依然静卧在蒲河上,任人凭吊。

(刘文翎)


网友评论:


返回前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