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捐躯的蒲江英烈

(编辑:admin 日期:2014年05月02日 浏览:次)

——抗日名将雷震家世溯源

    雷震(1902———1937年)蒲江县成佳镇里仁村3社人,抗日烈士,陆军少将。
    蒲江县城文庙内忠烈祠,供奉着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蒲江英烈的牌位,其中有两位将军。一位是陆军上将、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另一位是陆军少将、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第三旅副旅长雷震。
    1992年9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蒲江县志》815页《抗日战争阵亡将士名录》(蒲江籍)载:“雷震,上校副旅长,男,1902年出生,1937年12月,在南京抗日战场牺牲”同年 12月20日,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名山县志》620页《革命烈士英雄名录》却写着:“抗日战争时期,雷震,茅河乡人。”在名山县革命烈士陵园宣传墙上也这样书写。今年,有人参观北京市芦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看见那里的宣传介绍,也写着雷震少将,名山人。
雷震是蒲江人,还是名山人?哪部《县志》写错了?
    经过实地调查,蒲江县城、朝阳湖镇、白云乡、成佳镇的雷姓家族,原住邛州(邛崃市)七里冲清水塘,清朝康熙十四年(1675年),雷添福迁居蒲江县南门外二王坝(今朝阳湖镇杨柳村),成为蒲江县人。历传雷余鼎、雷正坤、雷腾余、雷开富、至雷万福,雷万福20岁后,迁居大石板(今白云乡石板村)“躬耕力作,苦积余资,置产七百余亩,凡饮食衣服务简约,毫不妄费,”五个儿子“悉课以耕读”,第二子雷相乾考中秀才(见道光二十二年(1844年)《家君生祠祀》石刻),当地因称为雷半山。
    雷万福7岁丧父,由母余氏抚养万福、万年兄弟长大。母亲守节75年,去世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十二月。道光三十年(1850年)除夕,命儿子秀才雷相乾赴蒲江县署,申请旌表其母。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皇帝批准旌表正八品雷开富之妻余氏,知县郭印珊在霖雨场街上为雷余氏修建节孝牌坊。
    芦孝坊系红砂石建筑,精雕细刻,工程延续三年才完工。牌坊上镌刻解璜等人歌颂雷余氏诗文,可惜1966年8月在“文革”中被拆毁。 咸丰元年(1851年)九月二十六日,雷万福去世,享年94岁。生前因焚券指  (借钱与别人,烧借据,不讨还,周济穷人粮食),成(修成)桥培(修)道(诸义举),“清政府赐与正七品荣誉称号。
    雷万富4子18孙,曾孙更多,乃向外迁移。雷万福的曾孙雷大令(1850-1893年)与妻子高氏(1849-1904年)清同治年间从雷半山迁居陈家营(今成佳镇)附近(今里仁村三队)。二人“居家勤俭,辛苦备尝,秉性刚方,乡邻共仰,肇基址於陈营,虽非巨富,置家资於儿辈,亦属小康。”(民国三年(1914 年)徐锡陶撰《雷高氏碑序》)
    雷大令生4子:雷泽华、雷泽全、雷泽和、雷泽贵,雷泽华于光绪二十年(1902年)生子雷汝勤。
    雷汝勤从小聪颖过人,读书勤奋,习字工整,先后就读于邛大蒲联立中学(设邛来学道街)、成都法政学校,及熊克武所办建武学校。民国十三年(1924年)远赴广州,考入孙中山开办之黄埔军校,为第二期学员,改名雷震。在家乡时,取妻刘云祯,生女名克兰。
    民国十四年(1925年)雷震毕业,留校任军械处党代表。民国十五年(1926年),雷震参加北伐战争,在蔡廷锴部历任连长、营长。雷震参加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一·二八上海抗战,时任团长,率部与日本侵略军激战。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雷震调南京,任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第三旅长上校副旅长,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12月下午4时,教导总队队长桂永清撤走,雷震率部留守。13日,日寇攻陷南京城,疯狂屠杀我国军民。雷震率部掩护民众突围,去下关火车站上火车,军民上车后,他与连长雷天乙等人上最后一节车厢殿后,日寇飞机轰炸,将列车炸断,火车头拉着前面车厢开走,雷震乃下车,在下关车站指挥爱国官兵,抗击日寇,力战阵亡,年36岁。次年(1938年)6月8日,教导总队部总队长桂永清查明雷震为国捐躯事迹,呈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
    1938年9月13日,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追晋雷震一级,追赠为少将,入祀蒲江忠烈祠。1986年11月2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雷震将军为革命烈士。
    雷震之女雷克兰,初嫁蒲江县霖雨乡李姓,后改嫁与名山县茅河乡晏云华,雷震之妻刘云祯也同女儿一起移居名山县茅河乡。
    1986年,刘云祯88岁,在雷汝霖(雷泽和之子,雷震之堂弟)的帮助下,向名山县民政局申请烈士证书。名山县误以为雷震是名山县茅河乡人,写上《名山县志》。写在名山烈士陵园。芦沟桥抗战纪念馆也错把雷震当作名山人。
    查雷震从祖上雷添福康熙十四年(1675年)迁居蒲江县,11代人都居住在蒲江县。前5代人居住霖雨二王坝,3代人居住白云乡石板村雷半山,3代人居住成佳镇里仁村3 社。其祖父高大令、父亲雷泽华(又名雷德霖)墓都在当地,民国三年(1914年)孟春望日(正月十五)立雷高氏墓碑,三月上浣立雷大令墓碑至今犹存,碑上都有孙汝勤(雷震)的名字。雷震在黄埔军校学习所用的大理石制圆形砚台,仍在其侄子手中,上刻“户外寒山寺,甲子年(1924年)制”。

                         (龙腾)


网友评论:


返回前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