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历程1921—2011”•建设篇之建设成就

(编辑:admin 日期:2014年05月02日 浏览:次)

 

                                   建设成就

 

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九十周年之际,回顾蒲江解放六十年的建设成就,向党献上蒲江地方党和人民的一份厚礼!

 

一、农业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至1952年,蒲江实行“土地改革”,依法没收地主的土地、财产,征收了富农多余的土地,分给全县7.5万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实现了孙中山主张的“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随后,党引导农民走向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土地由私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水利建设、改田改土、改造生产条件。县上建立农技、植保、土肥、种子、农机、农经等服务体系,县、公社、大队、生产队建成农业科技网络,积极推广良种良法的农业生产科学技术。使全县粮食总产量逐年上升,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前的1998年达3.202亿斤,是解放前19499121万斤的3.51倍。积极推行农业机械化,至2009年,全县有农机总动力11.3万千瓦,各类农机具2.7万台套,大中型拖拉机188台,小型拖拉机690台,拖拉机配套农机1247部,机动喷雾机4762台,全年机械化作业面积35.85万亩,茶叶修剪机1764台,修剪面积9万亩,排灌机械1594台、8752千瓦。进入21世纪,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生产无公害蔬菜,在临溪河流域的西来镇、复兴乡、大塘镇等建成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3.8万亩,秋菜生产基地2.5万亩。2009年,全县蔬菜面积11.74万亩,产量16.37万吨,实现产值3.62亿元。200511,全县免征农业税及附加税。2008年起,国家每年按亩发给农民良种补贴、耕地保护金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惠农政策,极大的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二、畜牧业生产

1949年,全县存栏生猪25042头,出栏10070头。解放后,积极建设县、镇(乡)、村的畜禽防病治病体系。全县兽医人员由解放初期13人,2009年,县级畜牧兽医技术人员34人,镇(乡)畜牧兽医140人,村级防疫员150余人。积极引进和繁殖良种,推广新式养殖技术,改变过去家庭小户养殖为规模化标准化养殖。2009年,全县常年存栏生猪5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3437户,年出栏生猪96.8万头;家禽出栏580.6万只,禽蛋产量1.2万吨。其中:长秋乡年出栏“跑山鸡”15万只,“跑山鸡”蛋产量600吨。全县有养蜂从业人员200人,蜂群7360群(是解放前200群的36.8倍),年产蜂王浆30吨,蜂蜜230吨,蜂蜡100公斤,花粉100吨。全县鱼业养殖面积988公顷,其中,获无公害水产品认证基地9个,认证面积801.49公顷。年水产品产量9700吨,是解放前常年捕捞鱼50吨的194倍。

 

三、林业建设

1949年,全县以马尾松为主的森林面积38万亩,森林覆盖率43.6%1958年大跃进中森林受到严重破坏,森林覆盖率下降至1975年的15.6%1978年起,全县实行10年的封山育林,坚持封造结合。19822月起,每年开展全民义务植树。1987年至1997年实施“基本绿化达标”和“全面绿化达标”建设。19988月起,全县统一实施天然林禁伐禁运。199910月后,实施国家“退耕还林”4.5万亩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2010年,全县林地面积38.25万亩,活立木蓄积量98.5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9.16%1992年起,进行森林分类经营区划,实行林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经济林、实现用村林向经济林的更替。至2010年,全县有白云、成佳山区的杜仲、黄柏、厚朴“三林药材”基地1万亩;以成佳镇为主的丘陵山区茶叶林地6万多亩,年产茶叶4664吨,出口1400吨;复兴乡为中心的猕猴桃基地3.8万亩;大小五面山丘陵区、长秋二台山区、蒲江河沿岸柑桔、柚子等优质水果基地29万亩,产量17.3万吨,实现产值4.9亿元。在“三基地一轴心”的推动下,林业的发展,为朝阳湖、长滩湖、石象湖、飞仙阁“三湖一阁”风景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生机,光明乡樱桃节、成佳镇茶文化活动、长秋乡米枣节、石象湖生态园“郁金香”、“百合花”节,以及依托林业资源开办的茶马世家、樱桃园、官帽山庄等上星级或非星级农家乐共224个,并吸引了花样年·大溪谷、保利·石象湖国际乡村俱乐部在蒲江投资数十亿元,建设“商务、休闲、旅游、居住”为一体的山水度假胜地,着实了成都花园,绿色蒲江的美誉。

 

四、水利建设

1950年,全县有水塘580口,冬(囤)水田19.9万亩,引蓄水能力1230万立方米,正常年景可灌田10万亩。20世纪50年代初期起,先后建成朝阳、石象、妙音、长滩等水库21座,山平塘828口。70年代起,蒲江、邛崃、名山等县联合苦战8年,修通了玉溪河引水工程。蒲江修通了天台段及中峰段18.204公里渠道及天台山隧洞等137处,以及百丈水库左、右干渠23公里、团结堰12.5公里、长滩引水渠4.77公里。90年代起,在长秋山、五面山地区新建微型集雨蓄水池2565口,新增蓄水量48.2万立方米,;沿长秋山脚新建衬砌长滩右干渠全防渗节水渠道23.22公里,并建成分水闸、泄洪洞、放水闸等渠道配套设施。玉溪河引水工程,蒲江按受益面积分水,年平均引水量2.09亿立方米,有效利用水量0.84亿立方米,结束了历史上“五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的历史,使大小五面山,昔日的“干冲子、望天田”实现了自流灌溉。20世纪70年代起,对蒲江河、临溪河进行统一规划和整治改造,总投资2291.65万元,投工147.14万个,浆砌防渗渠257条,总长195.28公里。充分利用水力资源,全县共建水电站25座,总装机容量8635千瓦。全县打大小水井1.32万口,县城和各镇(乡)共建自来水厂 17座,日供水能力3.2万吨,使全县城镇和农村人、畜饮用了清洁卫生水。

 

五、工业建设

1949年前,全县以缝纫、木材制品、酱品酿造、印刷、造纸业等手工业为主的工业从业人员不足千人,年总产值82万元。2010年,已建成鹤山工业园区、寿安工业园区,全县工业企业达338户,从业人员两万多人。其中:海川制盖、双星电器、东骏激光、派立食品、佳享食品、绿昌茗、万事康、嘉娜埔、新希臣药业、永安制药、艾森木业、新朝阳生物化学、蜡笔小新等规模以上企业80户,年产值54.6亿元。主要产品有电力变压器、电缆、电子元件、激光晶体材料、塑料制品、医药品、生物保健品、茶叶、米花糖(蛋苕酥)、白酒、肉制品、矿泉水、蜂王浆、服装、鞋、瓶盖等100多个种类。“川蒲”牌米花糖、“巨丰”牌鲜猪肉、“绿昌茗”牌茶叶、“硕丰”牌芸苔素481、“新朝阳”牌杀害虫剂、“佳享”牌脆皮肠、“三花”牌茶叶、“艾利克”牌聚维酮碘溶液等8个产品获四川省著名商标产品;“希臣”牌六味木香胶囊入选四川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用药目录,“泉源堂”牌银黄颗粒入选国家基本用药目录,并被列为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推荐用药。

 

六、交通建设

1949年,蒲江仅有简易的国道川康公路通过大塘、甘溪境内,县际间供人来往的石板小道有蒲江至新津、蒲江至眉山、蒲江至丹棱、蒲江至名山共5条。1932年四川边防军总司令李家钰部在原蒲江至新津3尺宽石板古道上整修成8尺宽的公路(马路),路面为泥土,桥涵腐朽,不能通汽车,各乡场镇间为石板羊肠小道。大宗物资运输是蒲江河上船、筏,陆路是鸡公车、轿、滑竿、人工肩挑、背、扛。解放后,党领导人民大力改善交通条件。至2009年,县境有成雅高速公路(国道108线),川藏公路(国道108线),川西旅游环线,县际间的蒲新、蒲邛、蒲名、蒲丹、蒲眉等建成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二级公路,国道、县、乡公路共33条。全县192个村全部修建成混凝土或沥青路,实现村村通公路。县境内有国道2条,48公里,省道1条,28.2公里,县道126.5公里,乡道389.8公里,村道647.8公里,公路总里程达1240.3公里。20世纪90年代起,先后投资13.36亿元,新建、改扩建公路和桥梁32座,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先后新建了蒲江汽车站,蒲江客运中心(二级客运站),寿安、西来两个四级客运站。班线客运车辆发展到74辆,主要发往成都、雅安、都江堰、丹棱、峨眉、温江及县内各镇(乡)。乡村客运线路12条,客运车65辆,全县192个村,实现村村通客车。城市客运,全县有出租汽车52辆,人力三轮车850辆,鹤山镇至寿安镇公交车对开4辆。全县有货车651辆,全年货运量达32.8万吨,货运周转量7056万吨/公里,线路以省内为主,运程西至拉萨、南达广州、深圳。

 

七、教育建设

1947年,全县失学民众55758人,占全县总人口113248人的49.24%,成为文盲或半文盲。1949年,全县有乡镇中心国民学校(完全小学)15所,保国民学校(初级小学)107所,在校学生8253人。新中国成立后,党十分重视教育,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更加重视教育事业的投资建设。至2009年,全县有幼儿园31所,在园幼儿5054人,教职工369人,教师242人,保育员98人。九年一贯制学校15所,中心小学校8所,有小学教学班262个,在校学生1.15万人,专任教师88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教学班205个,在校学生1.05万人,专任教师619人,入学率100%,升学率95%。普通高中1所,完全中学1所,教学班87个,在校学生4702人,专任教师295人。职业高中1所,开办8个专业,教学班75个,在校学生3528人。专业课教师85人,“双师型”教师57人。2004年,启动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全县中、小学校占地面积共87.82万平方米,校舍面积22.6万平方米,混合结构20.31万平方米,砖木结构2.29万平方米,实现“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19939月起,执行国家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阶段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从学前3年到高中阶段15年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一补”(免学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学生生活费)政策。2009年,全县1680人参加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生考试,录取本科生571人,专科生555人,中专生13人。

 

八、医疗卫生

1944年,蒲江县医院的前身,在县城文庙街福音堂,借用教会房屋168平方米建院,至1949年,医技人员7人,设简陋门诊,不分科室,无病床设置。全县有私人开设的中医堂铺70个、278人;药铺15个、23人。西医6所、32人;药店1个、1人。解放后,党十分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至2009年,全县有各类各级医疗机构159所,医疗卫生人员1373人(其中:县人民医院308人、县中医医院152人、县疾病控制预防中心58人,县卫生执法监督大队17人;县血吸虫病防治站15人、县妇幼保健院49人、县卫生进修学校6人,县计划生育指导站18人、12所镇(乡)公立卫生院440人、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03个村卫生站共118人,民营医院132人、5个厂、校医务室7人、18所个体诊所55人)。全县医疗机构拥有床位683张,病床使用率82.95%。建立起县、镇(乡)、村三级基本医疗、争诊急救、传染病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灾害防病救助、预防保健服务六大卫生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鎮(乡)、疑难重病不出县”的就医环境。1998年,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至2009年,全县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212288人(其中学生儿童38461人)。全县农村修建沼气无害化户厕2340座,建成鹤山镇、寿安镇污水处理厂,2010年建成鹤山镇垃圾处理厂。

 

九、城乡建设

建国初期蒲江县城0.5平方公里,房屋都为木质结构小青瓦平房,木板铺面,街道路面以石板铺筑,狭窄且凹凸不平,1985年扩大到1.28平方公里,1987年,实施《蒲江县鹤山镇总体规划调整方案》至2009年,县城区面积达5.30平方公里。旧城区改造成砖混结构楼房,金属卷帘门铺面,街道拓宽改直,铺设下水管道,安装路灯,进行绿化,园林绿化面积290.89公顷,绿化面积率40.43%,人均绿化面积10.19平方米,铺筑混泥土街面。县城新区街道宽阔,路面整洁,绿化优美,设施周全,功能齐备,世纪广场、县建设银行、县广播电视中心大楼、东港南弯、龙韻华庭、花样年·大溪谷等现代建筑鳞次栉比,一座现代化田园式新城蔚然崛起。

集镇建设,按总体规划有序进行。1984年,寿安被省政府列为“百镇建设试点镇”,至2009年,集镇面积达3平方公里,国道108线(成雅高速公路)贯通全境、设进出口站。成都现代印务基地、中央直属储备肉冷库、成都佳享食品、新城行政服务中心等建设,200911月,寿安镇被成都市评为市级“园林式城镇”。1984年,大塘镇被省政府列为第一批“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9年,集镇面积达2.1平方公里,国道318线(川藏线)、川西旅游环线穿越全境,集镇街道21条,房屋面积30万平方米,开设有西南木材集散交易市场,集镇绿化面积6000平方米2000年,西来镇被省政府列为“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改造古镇街道,铺设水、电、气管网,街道卫生施设和街道绿化,整治临溪河岸,新铺街道和“夫妻树”一带石板路,新建仿古民居9000平方米,仿古牌坊1座和一批旅游接待用堂馆,修缮文风塔广场,新建四级客运汽车站。2005年,西来镇被成都市政府评为“十佳魅力城镇”。2009年,建成“成都战役烈士陵园纪念馆”。成佳镇是省政府的“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成雅高速公路穿越境内,设有进出口站,集镇主要街道路面9条,路面整洁,绿化秀美,水、电、气、邮政、通讯设施齐备。全镇以“绿昌茗”、“嘉竹”茶业公司为骨干的中小企业70户,茶叶加工企业65户,建有绿色茶乡风情街,同心村茶园观光区,“茶马古道之旅”、“情满茶乡四月天”等特色旅游的茶文化观光区。“中国绿茶第一乡”的成佳镇,每年接待旅游40多万人次。三星级“茶马世家”等具有特色的农家乐16户。

农村聚居点建设。解放前,农村住房,除少数地主、富农修建砖木结构四合院,大多数农民,身居简陋泥墙茅屋,一些雇农、游民、乞丐栖居于庙宇、祠堂,甚至桥头、屋檐等处。解放后,无房或缺房的贫苦农民分得了住房,农民住房条件逐步有所改善。20世纪80年代,农村居民陆续改变住房,由草房变瓦房,泥砖变火砖,新建楼房。2003年起,各镇(乡)开始实施新农村聚居点建设,房屋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多为1 3层楼的小青瓦屋面,具有浓郁的川西民居古朴建筑风格。大部分聚居点都依公路对称建造,中间为2030米宽街道,两旁植花草树木,环境优美。水、电、通讯等设施完善,户户用上自来水,建有沼气池,居家出行方便,环境整洁卫生。如复兴乡陈坝、彭河社区,大塘镇五星、东岳、响水洞等新型社区,甘溪镇龙滩、龙泉新型社区,成佳镇同心村农民集中区,西来镇铁牛、藕花、白马等新型社区,迎来县内外及省内外客人参观学习。至2009年,全县共建新农村聚居点62个,建住宅面积142.26万平方米,10226户农民入住聚居点新房。

 

十、居民收入与消费

1950年,全县农村人平纯收入45.54元,消费额为36.8元,大部分农民缺吃少穿,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至1976年,全县农村人平纯收入从集体分配部分为75元。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等消费品开始进入农民家庭。1982年,全县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后,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298元,比1950年增长138.3倍,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118元,人均住房面积51平方米。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自行车154辆,电风扇198台,洗衣机90台,电冰箱17台,摩托车114辆,大型家具235套,彩色电视机102台,照像机8架,空调机4台,电话机80部,移动电话98部,家用电脑5台,家用汽车4辆。城镇居民,解放初期,国家实行“低工资、多就业”的方针,1952年,全县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89.80元。2009年,全县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25万元,全县城镇民居人均可支配收入1.19万元,人均消费性支出8107元,食品支出3346元,占总支出的41.27%,人均住房面积38.05平方米,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小汽车5辆,电脑34台,微波炉50台,空调62台,移动电话172部,照像机16架,全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

 

 

 


网友评论:


返回前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