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先驱张黎群
张黎群,原名黎富敏、黎储力,曾用名张佛翔,1918年5月5日出生于四川省蒲江县。从青少年时代起,他就追求真理,向往民主进步。1936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在成都从事抗日爱国学生运动。1937年奔赴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马列学院学习,1938年3月在陕北公学加人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张黎群同志历任中共四川乐山地区中心县委组织部长,夹洪特委书记,涪陵五县工作委员会宣传部长,重庆难童中学教导主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宣传部教委、青年组领导成员,新华日报研究室主任、编辑部学委书记,华中新华日报通汛部主编、研究部副主任,大众日报形势主编,新华社:潍坊分社、潍坊日报副社长、副总编,中共济南市委青委书记兼市委学校党委书记、共青团市委书记。在严酷的战争年代,他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对敌斗争坚决。出色地完成了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为中华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张黎群同志历任中国青年报社副总编、副社长兼总编辑,团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共青团中央委员、常委,全国青联委员,中国青年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新闻记协常委,团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任中共米脂县委书记,中央工业部办公厅副主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办公厅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在此时间。他勤奋敬业,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特别为创刊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张《中国青年报》作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1950年冬,张黎群参加冯文彬率领的中国青年代表团访问苏联,学习苏联《共青团真理报》办报经验,回国后全力投入《中国青年报》创办工作。1951年4月27日,《中国青年报》创刊。《中国青年报》因其生动、活泼、富有朝气和创新精神,受到毛主席表扬。1953年6月,张黎群在共青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团中央委员、常委。1956年当选为中共“八大”代表。1957年5月16日,张黎群在首都第一次新闻工作座谈会上发言,其内容新华社发新闻稿、《人民日报》发自编稿。同年6月,反右斗争开始,张黎群受到批判。毛泽东主席秘书田家英向组织担保:“此君绝不反党!”1958年3月,张黎群下放到陕北米脂县劳动改造,一年后任县委副书记。1959年冬,张黎群调回北京。1960年1月,张任中共中央工业工作部办公厅副主任。同年4月,应《成都晚报》总编辑陈伯林、《重庆日报》总编辑雷勒之约请,张黎群在《夜谈》、《巴山漫话》两个专栏发表文章,宣传中央“七千人大会”精神。1961年,张调成都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办公厅副主任兼第一办公室主任。1966年.下放任中共绵阳地委副书记。“文化大革命”期间,他遭受迫害,被监禁达七年之久。但他对党忠贞不渝,坚持原则,只说真话,不说假话,与林彪、“四人帮”的迫害进行了坚决斗争,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参加劳动和自我教育,从而积蓄起过人的体力和意志。一俟“审查”结束恢复组织生活,他便无怨无悔地投人工作,表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崇高的革命气节。1973年后,张黎群同志任四川维尼纶厂党委书记兼厂长,重庆市委委员。1978年平反后,任浙江大学党委第二书记兼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犯罪研究所所长、党组书记。1982年领导创立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1983年调中央纪委工作,参与组建教育室并任主任,为开拓党的纪检教育事业呕心沥血。1986年3月离休。此后继续发挥余热,全身心投入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继续担任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会长,领导研究会发展成为在国内、国际上有影响的学会之一。他主持创办了《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杂志,组织编写了《青少年犯罪年鉴》,1998年举办全国首次禁毒教育展览并组织编写了《禁毒教育丛书》。撰写出版《一本未写完的书》和《黎群青年犯罪研究文集》,主持《怀念耀邦》和《胡耀邦传》编写出版工作,在重庆市委《当代杂志》,开辟《与青年党员谈心》专栏。2003年3月11日,张黎群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无论在炮火硝烟的战场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都表现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他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旗帜鲜明地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时刻关心党和国家的命运,关心纪检宣传教育工作,关心青少年事业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衷心拥护并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他具有坚强的党性和高度的组织观念;他遵守党纪,坚持原则,实事求是,顾全大局;他善于学习,任劳任怨,勇挑重担,开拓进取;他作风正派,光明磊落,廉洁奉公,不谋私利;他艰苦朴素,勤奋工作,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团结同志,平易近人,联系群众,关心下属。他深受干部和群众的尊敬和爱戴,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张黎群同志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党的纪律检查事业和青少年教育事业贡献出了毕生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