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故事魏了翁鹤山真迹走蛟虬

(编辑:admin 日期:2014年05月02日 浏览:次)

魏了翁鹤山真迹走蛟虬

 

魏了翁(1178-1237),南宋蒲江人,庆元五年(1199年)进士,历任成都签判、国子正、武学博士、秘书省正字、校书郎,汉州(广汉)、眉州(眉山)、泸州知州,潼川(三台)知府,兵部郎中、工部侍郎、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副宰相)。封临邛郡开国侯,去世后,谥文靖,追赠秦国公。《宋史》立传。魏了翁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有《鹤山先生大全文集》109卷、《九经要义》263卷、《国朝通典》200卷、《周易集义》64卷等书传世。

魏了翁在蒲江创办鹤山书院,藏书10万卷。“士争负笈从之,由是蜀人尽知义理之学”(清光绪《蒲江县志魏了翁传》)。任上在湖南靖州再办鹤山书院,“湖、湘、江、浙之士,不远千里,负书从学”,影响巨大(《宋史》)。宋、元时,“南方共宗鹤山老”(元代家铉翁之诗文)。清代,从祀文庙。

 

魏了翁(1178年-1237年),邛州蒲江(今四川蒲江)人。工书,尤善篆书、行书,并以篆法入隶,书法于苏、黄、米之外,自树一帜。潼南《鉴亭碑序》中,对魏了翁的书法有“鹤山真迹走蛟虬”之评誉。魏了翁是我国古代的杰出的书法家。

与魏了翁同一时代的陈槱(南宋绍熙年间书法家)(广东长乐人)撰有《负暄野录》二卷,在其《篆法总论》云:“ 小篆,自李斯之后,惟阳冰独擅其妙,常见真迹,其字画起止处,皆微露锋锷。映日观之,中心一缕之墨倍浓,盖其用笔有力,且直下不攲,故锋常在画中。此盖其造妙处。江南除铉书亦悉尔,其源自彼而得其精微者。余闻之善书者云:‘古人作篆,率用尖笔,变通自我,此是口法。’近世鹤山魏端明先生亦用尖笔,不愧昔人。”可见,在南宋时期,魏了翁的书法尤其是篆书就受到了高度的评价。此后,明代洪武年间的陶宗仪(浙江黄岩人)著有《书史会要?》九卷。该书收录了“古来能书人,始于三皇,止于元代”计四百五十人。卷一,三皇至秦;卷二,汉、三国,卷三,晋,卷四,宋、齐、梁、陈、北齐;隋,卷五,唐、五代;卷六,宋;卷七,元,卷八,辽、金外域;卷九,书法则。人誉之“摭采繁富”。陶宗仪对魏了翁的评介为,“鹤山先生善篆,不规规然绳尺中,而有自然之势。尝以篆法寓隶,最为近古”。

我国古代书家受佛家禅宗影响甚大,比较强调书法中的“意”与“悟”。书法要达到“自展其意”的境界,必先经历“悟”的阶段。禅宗主张自我彻悟,明心见性,人的生命力与艺术创造潜力才能得到极大的展现。首创书法要‘悟”的是晚唐极负盛名的诗僧辩光,予与继承和发扬的是魏了翁。魏了翁在《鹤山集》中云:“书法尤释氏心印,发于心源,成于了悟,非口心所传。” 所谓“心印”者,即指佛教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在本心中发掘出佛性、见性成佛的一种认识本心的方式,而以书法。为心印,是自化本心,自我求得解悟、如果从书法作为艺术的角度着眼,在最高艺术层次上说,也是“发于心源、成于了悟”而不假外求的。此外,魏了翁还特别在朱熹的基础上提出礼法修养决定书法品格的理学书法观?,他认为“性情禀赋、品格才气不同,故其书法风格也各异”。此可谓“人品即书品”,书法的高下可由人品观之。魏了翁比较重视书法里“雅”意与“逸”境的表现。他在评论米芾的书法时云:“米南宫大字雅逸,细书结密。皆有可法。” (《鶴山先生打全文集》卷六十二)


网友评论:


返回前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