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迹蒲江石窟

(编辑:admin 日期:2014年05月02日 浏览:次)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蒲江石窟
蒲江石窟主要包括飞仙阁摩崖造像、龙拖湾摩崖造像,分别坐落在蒲江县西南10公里处的朝阳湖镇和鹤山镇蒲砚村。飞仙阁至今仍保存着唐宋以来的摩岩石刻造像群,最早且最为珍贵的造像是初唐武则天永昌元年的9号龛造像,曾被载入《中国美术全集》、美国《亚洲艺术档案》;龙拖湾摩崖造像有北朝西凉嘉兴元年题碑文,根据《佛说月上女经》内容雕成的造像,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蒲江石窟的石刻造像群位于南丝绸之路上,对于研究南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艺术有着重要的价值。2006年5月,“蒲江石窟”被评为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飞仙阁摩崖造像
位于蒲江县城西南10公里的朝阳湖镇。造像分布于二郎滩附近的山崖上,共有造像92龛,777尊。其中唐代造像64龛,491尊;五代后蜀造像17龛,256尊;清代造像11龛,30尊。
唐代造像,以佛教释迦牟尼佛造像为主的有38龛。第92号龛,在禽星崖上,高4米、宽3米、深2米。造释迦牟成道像,结跏趺坐于莲台上,高3米、肩宽1.6米,细螺髻,火焰形头光,双手置膝上。其他龛多为释迦牟尼说法像。
第60号龛,双层平顶,高1.82米、宽1.85米、进深0.88米,造像10尊。毗卢佛身着偏衫,袒右肩,右臂戴宝钏,坐高0.9米、肩宽0.35米,左右为二弟子二菩萨。龛内外左右各有二供养人。门外右边供养人为一妇女,头挽双髻,身着小袖衫,长裙曳地,脚穿头头鞋。题刻为:“永昌元年(公元689年)五月,为天皇(唐高宗)天后(武则天)敬造瑞像一龛。”
表现多宝佛与释迦牟尼佛二佛并坐的第34号龛,高1.45米、宽1.28米、深0.5米,二佛坐高0.7米。多宝佛双手捧钵于腹前,释迦牟尼佛左手抚膝,举右手。题刻年代为“咸通四年(公元863年)岁次癸未。”
道教造像仅7龛,40尊。其74号龛,高0.9米、宽0.8米、深0.4米。太上老君坐台,左右二真人双手捧笏,二真人肃立,二侍童手执尘尾。龛右一神将守护。题记为:“维大唐开元廿八年(公元740年),岁次庚辰二十月   长乐祖尊像一龛。”
第44号龛,高0.5米、宽0.98米、深0.12米。造十天尊立莲台上,火焰形头光。左右各一小童侍立,左壁有供养人像。头部均毁。题刻为:“天尊一铺,天宝九载(公元750年)五月,扈虚帘奉为临邛郡白鹤观口师主三洞右道土贾光宗造。”
2号龛,为佛道同龛,高、宽为1.05米,深0.35米。左为太上老君,左则弟子双手捧笏,右为释迦牟尼佛,右侧弟子双手合十。当为中唐时期佛道互相吸取、互相融合时的造像。
龙拖湾摩崖造像
位于蒲江县城东5公里的鹤山镇蒲砚村古佛山西麓。现存东晋以迄南宋造像10龛80尊。自蒲江通往眉山的古道由此处经过。山崖上有摩崖碑刻1方,高1.3米、宽0.6米,半圆形碑帽,浮雕云纹。碑身竖刻文字3行:“张仁忠”、“嘉兴元年”(公元417年,西凉国主李歆年号,时值东晋义熙十三年)、“许七忠”。系西凉向东晋“遣使朝贡”,使臣经过此处所留碑刻。
10号龛,已由山崖直崩落于岩下田土中,双层平顶,外层高1.26米、宽0.97米、深0.9米,内层高0.56米、宽0.4米、深0.1米。龛内为释迦牟尼趺坐像,无坐床,面相清瘦,着印度式双开领袈裟,头戴平板状冠冕,作帝女王状。像坐高0.56米、肩宽0.28米,胸厚0.8米。龛门外右为佛的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佛,光头,身着袈裟,恭敬肃立,高0.31米。左为月上女,身着裙,右手持莲花向着释迦牟尼,是南北朝末期造像。


网友评论:


返回前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