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迹蒲江县文庙大成殿的回忆
蒲江县文庙大成殿建于蒲江县城东街,毗连东门。据《蒲江县志》记载:“蒲江县文庙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原于县署之南。又在清朝康熙34年(1695年)迁于东街新建,又于乾隆22年(1757年)及嘉庆25年(1820年)重修完竣。”
其庙与东街交界处,建有高大的石屏墙一通,全部系青石墩砌成,石墩之间留有空口,石墙上盖琉璃瓦和宝顶脊梁。长约30多米,厚约80公分,气势雄伟,颇称壮观。
其庙两侧,各开一门,门侧各建石碑一通,上书:“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八个大字,以示尊崇孔子。
其两门之间,乃一平坝,面积约半亩。
向北而行,便是“三桥九洞”。三桥两侧,各砌呈长方形石栏杆。桥下为池,杂草丛生,春夏之际,常闻蛙声四起,此起彼伏,似若仙乐之鸣。其九洞之下,各掘一小凼,小凼积水,称曰:“泮水”。在清朝年间,每科入学“秀才”。由“教谕”带领,持香周游三桥九洞,称曰“泮水生香”。
桥北有一小坪,坪北地势较高,砌石梯十余级,拾级而上,建筑前厅,厅左(东)为厨房食堂。厅外地面用青石板铺面,面积约半亩。
东西两侧,各建平厢房,皆为“蒲江县立高等小学校”初级班教室。
再向北行,地势又较高,又建石梯十多级,登级而上,又建正院前厅,门窗系雕窗格门,上盖琉璃瓦,其正厅之中部为教师办公室,左侧为“蒲江县立高等小学校”毕业班教室;左厢房为第二学期高小生教室;右厢房为第三期高小生教室。厢房中靠内壁砌长型龛座,座上各设名儒牌位,俱是木质镶边,牌中雕刻名儒姓名,红漆金字。其厅平坝全用青石板砌成。
大成殿前沿,地形又较高,又建有石梯十多级,登上石梯,可达大成殿。大成殿前沿建有斜坡。其正中斜坡,均铺石板,高约两丈,宽约两丈,石板雕花蟠龙拥珠。正中斜坡两侧,砌有石栏杆,其正中斜坡与石梯之间,建有数级石阶,石阶塑有雕花龙头,头指向南,口含宝珠,玲珑壮观,可惜在解放后撤毁。
其斜坡之上,又是一平坝,亦均用青石板砌成,面积约三分,在今大成殿前面之平坝,惜已撤毁,在大成殿两侧廊房设置茶馆,为游人休闲之地。
“大成殿”建筑辉煌,工艺上乘,殿檐为斗拱构架,拱臂斜伸,结构奇巧,飞檐高翘,气势雄伟。殿长20米,宽8米,共五大间,由32根大石柱和大木柱支撑,结构严实。其大成殿上盖琉璃瓦,熠熠生辉。脊梁上盖琉璃瓦,其上塑造宝顶、飞龙、鳌鱼朝凤,是宫殿式的建筑物。其大成殿之壁系用大型青色火砖砌墙,砖经摩洗,缝口平直,工艺精致。殿前门窗,都雕花窗格门,殿前8根8角形大石柱支撑。殿内正中为孔子座龛,系石砌雕花龛座。神牌系珍贵木材楠木制成,牌位边沿,镌刻涂金龙形,牌面上书:“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红漆金字。牌位之旁,供奉亚圣孟子神牌,陪祀绍圣孔鲤,述圣孔(即子思),子思作《中庸》,复圣曾子作《大学》,并依次供奉颜渊、子夏、子游、子贡、子路、冉有、冉伯牛、仲弓、子张、闵子骞及宰予等七十二诸贤牌位,均系红漆金字制牌。
“大成殿”正中,高挂着“万世师表”之匾额,在清代帝王依次挂匾,以示尊敬。进入大成殿,有肃然起敬之感。
在民国37年(1948年)农历8月27日,是孔子诞辰,县人在孔子神牌前,呈献太牢一、猪一、羊一等三牲祭品,司仪者呼外堂鸣炮,于是铁铳爆声震耳,唢呐齐鸣,悠扬有韵,参祭者向孔子神位行鞠躬礼,并选县人李象贤等能通经史者,讲述孔子生平和儒家思想。孔子哲学思想,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格物至知,意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皆以修身为本。祭毕,举行聚餐,散会时,各分牛肉2斤。
蒲江县人民政府在1986年4月,将大成殿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近10万元进行修葺。保留原建骨架,新盖绿兰琉琉瓦,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