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规模 严标准 促进猕猴桃产业可持续发展

(编辑:admin 日期:2014年01月09日 浏览:次)

猕猴桃作为优势产品之一,这两年确实给广大种植户带来了实惠,让猕猴桃核心种植区的绝大多数农户步入了“小康”行业。近日,记者在复兴乡庙峰小区采访了解到,2009年该小区拥有车辆仅20辆,截止2013年11月底,该小区拥有车辆就达230多辆,基本实现了每两户拥有一辆小车的格局。

在看到农户喜获丰收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部分种植大户、专合组织甚至个别干部对猕猴桃发展也表现出了些许担忧--“迷魂桃”到底能“靡”多久?

其实,价值规律已有定论,只有立足市场,对标生产,猕猴桃产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新形势下,县委新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打造国际接轨的有机农业基地,为全县猕猴桃产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科学布局

控制调优种植基地

当商品价格上涨,有利可图,扩大生产,导致供大于求,出现价格下跌,此时无利可图,缩小生产,又会导致商品供不应求,出现价格上涨。这就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从去年到今年,“金艳”和“红阳”市场上的价格角力就是价值规律的很好的明证。

清晨,记者来到复兴乡庙峰村,见到该村猕猴桃种植大户邓晓洪正忙着给自家50亩的猕猴桃施放冬肥。在与他的交谈中,邓晓洪说:“越冬管理的好坏对明年的收成有很大影响。我种的猕猴桃,‘红阳’和‘金艳’各占一部分,整体收入和去年相比略有增加。但是,今年两个猕猴桃品种的价格出现了‘反转’。2012年‘金艳’均价在8元左右/斤,最高达到13元,2013年却一度跌到6元左右/斤;反之”红阳“的价格却一路走高到8元以上/斤,让许多今年才转产的种植”金艳“的农户措手不及,有些懊恼……”

种植猕猴桃虽是群众自己的事,看似与政府职能不相关,但是,宏观上讲,如不从品种布局去规划,去引导,任由农户随意种植,必将会导致产品相对过剩,出现“谷贱”伤农、伤专合组织、伤企业的现象,最终伤不起的还是广大群众。

“按照绿色、有机农业规范要求,调优发展标准化猕猴桃基地10万亩;以复兴乡为中心,覆盖寿安、西来、大兴、大塘等乡镇,建设国际一流的猕猴桃基地,打造世界猕猴桃之都。”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和乡镇从大局出发,去认真分析如何细化猕猴桃产品内部结构布局,如何引导农户依规种植,促进猕猴桃产业可持续发展,从源头上避免“产能过剩”。

严把标准

促进产品走向高端

在成都,发展猕猴桃产业的不仅有蒲江,还有邛崃、都江堰、彭州等兄弟区县,在全省还有宝兴县、苍溪县等,如何在这样的大环境中立足,突出产业发展特色,抢占市场高端,除种植规模化外,更重要的还是严把生产技术标准。目前,我县虽已编印《蒲江猕猴桃标准化生产实用手册》,但让广大农户、专合组织具体实践却还存在很大差异,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和措施,尽管农业、质监、工商等部门与复兴乡在2013年就猕猴桃产品销售尝试了联合监管,但对生产环节监控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种植大户邓晓洪是中新农业公司的签约户,2013年他与和公司签约销售约定数量为10万斤,但公司实际采购他的产品只有7万多斤,“择果率”(即淘汰率)达总产量的四分之一,收入受到一定影响。邓晓洪介绍说,“‘择果率’这么高,除受天气影响以致果子质量也受影响外,可能自身生产技术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其他的种植散户情况比我严重的也有,最后公司只收走很少的一部分,剩余的果子都要农户自己分销,这就很麻烦。”

在与九仙果品专业合作社成员史志良交谈中,他告诉记者,2013年“金艳”价格相对下降有几方面原因,主要还是表现在一些果农为了追求产量,不按标准生产,挂果数目超标,导致果子营养不足,质量下降,最终小果、晒果等都被淘汰,给农户自身也带来了分销的压力。

据了解,除了中新农业公司统一规划种植的部分,其他来蒲江采购猕猴桃的商家仅50家左右,与柑橘采购商数量相比,相对不足。史志良还介绍说,大兴镇一猕猴桃种植户,2013年除自身销售要价相对有点偏高外,几家猕猴桃采购商联合打压这户农户,以致这户农户今年损失较大。

小果子大产业,要破“迷魂桃”到底能“靡”多久这个局,尚需深入推进猕猴桃标准化建设,从根源上提高农户参与市场的竞争力,同时要进一步构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及质量追溯体系,打响猕猴桃品牌,切实走出蒲江猕猴桃特色发展之路。

 


网友评论:


返回前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