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中医“治未病” 满足中医药服务人民群众需求

(编辑:admin 日期:2013年12月12日 浏览:次)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t传统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

全面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纳入了我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我县坚持中西医并重和统筹兼顾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扶持作用,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作为今年的县级民生工程,新迁建的县中医医院已于11月12日正式开诊,新设立了“治未病科”和“名中医馆”,深化了我县对慢性病的防控管理,极大程度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治未病科

全程监控指导健康

58岁的张建平一大早就专程从寿安到县中医院的治未病科做体检,他告诉记者说:“新的中医院环境好,体检的项目比较细,收费也低。”在做完体检领取了健康报告后,张建平又根据医生的建议领到了针对个人体质的健康处方。

中医院治未病科杨主任介绍,许多民众都不了解,其实中医里的“治未病”概念,并不简单局限于“未病先防”,还包含了“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两个层次。治未病科除了给患者建立健康测评的档案之外,还有专业的中医体质辨识软件,能够针对9种不同的体质进行辨识,再由医生给出个性化的健康处方。杨主任说:“体质辨识和健康处方最大的好处是,能够让患者变被动接受为主动介入,让一些慢性病患者提前引起重视,将疾病扼杀在摇篮状态。”

根据患者的情况,健康指导的程度也有所不同。目前,县中医院治未病科已经和各乡镇卫生院、健康小屋进行了健康档案联网,全县65岁以上老年人,至少10%在体检后要作为样本进行体质辨识测评,以中医“治未病”理念为指导,从源头加强基层的公共医疗服务。

名中医馆

集中资源统一平台

设计古朴的名中医馆紧邻治未病科,是中医院公共医疗服务的另一大特色。73岁的陈鹤松和70岁的邓玉英是我县的2名市级名中医,均有50多年的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经验,将两位引入中医院的名中医馆后,大大提升了中医院的口碑和整体中医医疗水平。

中医院负责人介绍,目前名中医馆共6个诊室,配备市级、县级、院内名中医各2名,涵盖内科、妇科、儿科等除西医外科手术外的全部基础医疗科目,相当于将全县的中医医疗资源进行集中整合,统一平台,统一管理。

慕名前来中医院看儿科的刘女士对此深有感触,“娃娃身体不是很好,以前在县城看中医的收费标准不是很一致,比较麻烦,现在这(名中医馆)挂号费统一都是6元,整体的医疗水平也高,看病确实方便多了。”

目前,治未病科和名中医馆两项公共医疗服务民生工程,从方便群众和集中医疗资源方面的成效已经逐渐显现。下一步,县中医院将从文化和宣传方面加强建设,全面促进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网友评论:


返回前页 返回